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稀土掺杂钨酸钇钠荧光粉的上转换光谱性质及光热转换机理研究

相苏原  
【摘要】:近些年,稀土掺杂上转换无机发光材料的研究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其原因在于上转换发光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3D显示、生物标记、温度传感等等。迄今为止,人们围绕着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工作已在合成方法、粒子尺寸、基质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对于高温条件下的上转换发光能级布居情况及激光辐照下光热转换效应的文献报道比较鲜见。这是由于发光过程中的能量传递速率受温度的影响十分敏感,动力学过程变化得非常复杂。基于上述情况,本文通过微波水热法制备出化学稳定性良好的NaY(WO4) 2微米结构。对温度敏感的稀土离子Tm3+、Sm3+掺杂的NaY(WO4) 2材料,在激光辐照下,围绕上转换发光性质及光热转换机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取得成果如下:1、在980nm红外光激发下,探讨了NaY(WO4)2:Tm3+/Yb3+微米球中Tm3+离子蓝光和近红外发射的浓度依赖特性和功率依赖特性,并研究了温度对蓝光与近红外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Yb3+掺杂浓度为10 mo1%,其蓝色与近红外上转换发光的最佳Tm3+离子掺杂浓度分别为0.5 mo1%与1.5 mo1%。对于Tm3+离子’G4能级上的热猝灭效应,低浓度掺杂的样品比高浓度样品表现出更显著的猝灭行为。2、首次利用NaY(WO4)2:Er3+/Yb3+温度探针对NaY(WO4)2:Tm3+/Yb3+微米球的光热转换行为进行了探讨。发现在980 nm红外光激发下,激发功率与Tm3+离子掺杂浓度越高,光热转换效应越明显。时间扫描光谱的分析说明了当激发功率较高时,热猝灭现象明显,并且,低Tm3+离子浓度样品的上转换发光强度变化速率较大,并用Arrhenius模型对该现象给予了解释。3、首次利用NaYF4:Er3+/Yb3+温度探针对NaY(WO4)2:Sm3+/Nd3+微米球的光热转换行为进行了探讨。发现在808 nm红外光激发下,Sm3+与Nd3+离子之间可实现能量传递,该过程中的离子无辐射跃迁产热效应取决于激发功率与Sm3+离子掺杂浓度。激发功率越高,离子掺杂浓度越大,光热转换效应越显著。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钟馨,宋宏伟,于立新,杨林梅;纳米Au球壳材料的制备及其近红外光热转换性质[J];发光学报;2005年03期
2 李博文;;封底照片说明[J];现代物理知识;2011年02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志钢;余诺;胡俊青;;用于癌症治疗的半导体光热转换纳米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5分会:纳米生物医学中的化学问题[C];2014年
2 曹韫真;胡行方;;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国胜;纳米半导体光热转换材料的合成及在光热治疗和化疗上的应用探索[D];东华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龙;离子液体基纳米流体的辐射特性和光热转换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苑晓贞;Fe_3O_4基光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3 李雷雷;过氧化物纳米酶的制备及其绿色催化合成水溶性导电聚合物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4 相苏原;稀土掺杂钨酸钇钠荧光粉的上转换光谱性质及光热转换机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5 石海峰;光热转换蓄热调温纤维的研制[D];天津工业大学;2002年
6 徐步锋;Ag/Ag_2S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光热转换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4年
7 从博;金纳米棒的光热转换及其组装与表面包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房琳琳;新型太阳能涂层光热转换率达90%[N];科技日报;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