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锂离子电池硅及硅/碳负极薄膜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田丰  
【摘要】:近年来,随着微电子器件小型化的发展,迫切需要有相应尺寸的微型供能系统与之相适应,电源系统的微型化是微电机械系统得以进一步广泛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锂离子电池由于其优异的储能特性与循环性能成为能源系统微型化的热点方向之一,目前学术界对于可替代低化学反应活性的非锂负极膜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异常活跃。 硅因具有最高的理论嵌锂容量(4200mAh/g)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硅作为负极材料在嵌锂过程中因大的体积膨胀而导致循环性能很差。通过缩小硅材料的尺寸将其纳米、薄膜化使硅电极材料拥有高容量的保持力、稳定的微观结构及良好的电子接触;同时与体积变化率小并且具有优良离子和电子导电性的碳复合,希望提高硅的导电性能。 本文采用离子束溅射沉积的方法以铜箔为集流体制备硅和硅碳复合薄膜,并对其组织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溅射沉积得到的薄膜表面呈现胞状形态,胞体尺寸为微米量级,表面形态与Cu集流体的表面粗糙度密切相关。XRD分析表明硅及硅碳复合薄膜结构为无定型态,通过控制溅射束流及溅射时间制备不同厚度的硅及硅碳复合薄膜,仍然为无定型态。电化学测试表明制备的硅薄膜电极具有优良的循环性能。制备硅薄膜采用的束流强度大、溅射时间较长的硅膜嵌锂容量高,循环性能好。认为主要是由于沉积速率增加造成薄膜短程有序度降低所致。实验中在充放电电流密度6.5μAcm~(-2)下最佳的硅负极比容量稳定在580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为80%,第二次循环后库仑效率保持在98%;在充放电电流密度提高10倍时充放电效率仅下降2%;在循环后硅膜电极表面观察到微裂纹,但并未脱落,保持稳定的电子接触是硅膜电极保持稳定电化学循环的主要因素;在硅膜基础上,制备的硅碳复合膜稳定性能较纯硅薄膜降低,主要原因是循环过程中碳膜被撕裂,造成复合薄膜结构的破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铁鹏;高德淑;李朝晖;雷钢铁;周姬;;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改性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09年01期
2 李存璞;王要武;谢晓峰;邓长生;尚玉明;杨裕生;;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粉化问题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11年S1期
3 何宇亮,余明斌,胡根友,张蔷;一种纳米硅薄膜的传导机制[J];物理学报;1997年08期
4 何宇亮;纳米硅薄膜的最新进展及其在量子功能器件中的应用前景[J];科技导报;1998年12期
5 张静全,陈世国;硅氢薄膜的制备和结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6 于威,侯海虹,何杰,王华英,傅广生;HWP-CVD氮化硅薄膜的结构和光学特性[J];无机材料学报;2004年04期
7 郝会颖,孔光临,曾湘波,许颖,刁宏伟,廖显伯;非晶/微晶相变域硅薄膜及其太阳能电池[J];物理学报;2005年07期
8 张丽伟;张松青;卢景霄;杨仕娥;文书堂;杨根;郭学军;李瑞;;低温制备硅薄膜的晶粒尺寸研究[J];可再生能源;2006年06期
9 何宇亮,余明斌,刘剑,徐士杰;纳米硅薄膜中的微晶粒具有量子点功能[J];仪器仪表学报;1996年S1期
10 胡邦成;锰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中的应用[J];中国锰业;1999年03期
11 庄全超,武山,刘文元,陆兆达;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进展[J];电池;2003年02期
12 刘宇,解晶莹,杨军,王可,王保峰;锂离子电池中SnCu_x/CMS复合材料的制备[J];电化学;2003年01期
13 廖红英,程宝英,郝志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J];新材料产业;2003年09期
14 路秋生;锂离子电池充电保护集成电路UCC3957[J];电子产品世界;2004年09期
15 赵占霞,崔容强,赵百川,孟凡英,于化丛,陈凤翔,周之斌;溅射法低温生长纳米硅薄膜及异质结电池[J];真空;2004年05期
16 ;选择好电池 手机通信有保障[J];大众标准化;2004年12期
17 顾惠敏,翟玉春,王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和发展[J];新材料产业;2004年10期
18 张冬冬;朱家海;;从USB端口充电的锂离子电池充电电路[J];电子元器件应用;2004年06期
19 文钟晟,谢晓华,王可,杨军,解晶莹;锂离子电池中高容量硅铝/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05年01期
20 施志聪,杨勇;聚阴离子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君尉;李晟;詹星月;王连邦;马淳安;;锂离子电池锡合金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刘国强;曾潮流;杨柯;;锂离子电池钒系正极材料的研究概况[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姚晓林;陈春华;;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电解液添加剂探索[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周新文;张季平;刘浩文;郭光辉;雷太鸣;张克立;;LiFePO_4/C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冯祥明;郑金云;;含磷阻燃剂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研究[A];第七届全国磷化学化工暨第四届海峡化学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医药发展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6 柳红东;黄佳木;李新禄;刘佳;张育新;;锂离子电池SnO_2/石墨烯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7 郑洪河;秦建华;石磊;小久见善八;;锂离子电池新型电解液添加剂研究与开发[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8 余碧涛;程丽;仇卫华;李福燊;;亚硫酸乙烯酯添加剂改善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欧阳楚英;施思齐;陈立泉;;锂离子电池氧化物电极材料离子动力学研究进展[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王莉;李建军;万春荣;何向明;;硫化聚丙烯腈可逆储锂材料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艳丽;硅基薄膜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1年
2 魏英进;锂离子电池锰基正极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4年
3 罗文斌;Al、Mg和Mn-Mg掺杂对LiCoO_2和LiNi_(1/3)Mn_(1/3)Co_(1/3)O_2结构、电化学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4 崔艳华;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新型电极材料的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0年
5 汤宏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1-x)M_xO_2(M=Co,Al,Mn)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6 周晓荣;电子自旋共振和质谱在化学电源研究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4年
7 郭华军;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8 储艳秋;锂离子电池薄膜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周园;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尖晶石Li-Mn-Oxide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05年
10 禹筱元;层状LiNi_(1/3)Co_(1/3)Mn_(1/3)O_2与改性尖晶石LiMn_2O_4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丽娟;石墨烯的制备及其改性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刘琳;锂离子电池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3 芮先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李利民;含氮活性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郎丰饶;锂电池正极材料LiNi_(0.5)Mn_(0.5)O_2制备及结构表征[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何理;锂离子电池纳米ZnS/C负极材料制备及性能[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杜楠;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过程管理设计及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8 姜冬冬;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锡基纳米结构电极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仇征;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钛酸锂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0 颜景丹;Sn_xTi_(1-x)O_2固溶体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海基;日开发出新型锂离子电池[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2 兴 华;劣质锂离子电池引发隐忧[N];中国质量报;2004年
3 记者 王小龙;“豆荚”复合材料可延长锂离子电池使用寿命[N];科技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张迎增;锂离子电池:澳柯玛异军突起[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纪爱玲;示范工程催生锂电池产业良机技术有待提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6 潘葆铸;锂离子电池设备打入日本市场[N];中国工业报;2004年
7 江苏 严拥军;锂离子电池充电器的仿制与改进[N];电子报;2004年
8 记者 李玮 通讯员 孟祥成;我市一大型锂离子电池项目获得省发改委批复[N];菏泽日报;2009年
9 记者 汪炜;2012年 上海锂电池汽车实现产业化[N];上海科技报;2009年
10 记者 刘志强;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在贵州投产[N];科技日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