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海域水体悬浮物浓度遥感反演计算的研究
【摘要】:
本文针对我国海洋遥感监测现实情况,介绍了当前遥感技术的应用、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使用卫星遥感监测海域的悬浮物质定量的实验标定方法。并使用该技术在渤海辽东湾进行海上水质现场调查实验,实现对悬浮物质的分类、组成、测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卫星遥感监测近海海域的悬浮物,主要难题是水体的低反射率,大气对蓝紫短波光谱有严重的散射影响,以及来自海水中可溶性物质本身的反射、散射和荧光性质的光谱信号的混杂,增加光谱成像、光谱技术用于近海水域调查的难度。
在研究了海洋卫星遥感的原理、海水透明度与悬浮物测定方法后,调查辽河口南侧海域4个航次11个站位的监测数据。其中,水质透明度采用塞克盘(SDD)方法监测;悬浮物是用孔径为0.7μm GF/F硼硅玻璃纤维滤膜,重量法测定。
实验结果表明,辽河海域总悬浮物浓度和透明度的相关关系为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5,关系式为;Log_(10)SPM_(itotalc)=1.28634-1.98503×Log_(10)SDD(N=33,p<0.0001)。采用同步的NOAA/AVHRR卫星数据-反射率差Rd与透明度形成的遥感定量关系为;Log_(10)SDD=1.8178-4.13011×Log_(10)Rd,最后得到悬浮物遥感定量关系式;Log_(10)SPM_(itotalc)=4.13011×Log_(10)Rd-1.16978。
研究结果表明,海域地理位置不同,其海水透明度与悬浮物浓度的定量关系是实验经验关系式。根据多时相的NOAA/AVHRR遥感数据和准同步实测的透明度及悬浮物浓度数据,探讨遥感参数与实测悬浮物浓度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相应的遥感定量模式,利用多期不同时相的遥感和实测资料,对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和检验,说明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河口海域悬浮物浓度是十分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