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紫甘薯红色素用于麻、毛织物的染色研究

张环  
【摘要】:紫甘薯是甘薯中的新型品种。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首先在品种资源中筛选出花青素含量较高的紫色甘薯品种山川紫,而紫甘薯红色素则是从紫甘薯中提取出来的,具有天然植物染料无毒、无害、无污染的优点,而且稳定性比较好,已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运用,现用其对天然纤维织物进行染色,染色织物自然纯朴、安全环保,并具有祛病保健等功能。这种“绿色纺织品”和“绿色染整”工艺顺应时代的要求,研究成果对紫甘薯红色素的产品开发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对天然植物染料的来源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本文首先介绍了天然色素的研究进展和现状,对天然植物染料作了分类说明,对天然染料市场作了展望。主要针对紫甘薯红色素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介绍,并根据其特点研究了对羊毛和改性亚麻织物的染色性能,包括黄土预媒、铝盐预媒和亚铁盐预媒染工艺。 另外本文采用分子量小、结构简单、较稳定的季铵盐阳离子改性剂SA改性处理亚麻纤维,使纤维的离子性由阴荷性转变成阳荷性,在纤维上形成新的染座,从而提高亚麻织物的染色牢度。 本文采用正交实验、极差分析和单因素分析,得出羊毛织物和改性亚麻织物直接染色、黄土和亚铁盐以及铝盐预媒染色的最佳工艺条件,证明紫甘薯红色素染色羊毛牢度较高,而经过改性之后,亚麻织物染色牢度大幅度提高。通过铝盐预媒染、黄土预媒染和亚铁盐预媒染色后织物的颜色特征值、水洗牢度和摩擦牢度对比,可知黄土预媒染能得到与铝盐预媒染相同程度的媒染效果,可以用黄土媒染剂代替铝盐和亚铁盐。另外,紫甘薯红色素用于羊毛织物和改性亚麻织物的匀染性和透染性均较好。 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证明改性剂和纤维素发生了反应,纤维上带有了季铵基,因此带有正电荷。同时分析出紫甘薯红色素上染羊毛和改性亚麻织物的染色机理。 本文首次将紫甘薯红色素用于天然纤维纺织品染色,并运用黄土代替金属盐做媒染剂,提高其染色效果,对拓展纺织品天然植物染色的色素来源和丰富色谱起到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忠英;;紫甘薯红色素超声提取工艺研究[J];农业机械;2011年14期
2 吴茂林;;仙人掌果红色素化学特性的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1990年01期
3 王先德;;山里红色素的初步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2年04期
4 许琼;草莓红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的研究[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5 董爱文,向中,李立君,袁子坤,曾秋娟,何征;爬山虎红色素的定性定量分析[J];食品与生物技术;2003年06期
6 肖伟敏,吴素芬,肖凤萍,金龙飞;龙虾壳中红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J];山西食品工业;2005年01期
7 焦中高,刘杰超,王思新,郑恒;黑莓红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的初步研究[J];食品科学;2005年03期
8 袁青;;土豆糕的加工[J];现代妇女(幸福生活);2007年04期
9 ;霸王树果实中的红色素[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88年Z1期
10 陈栓虎;从柿子中提取食用红色素[J];农牧产品开发;1995年02期
11 李庆水,曾金龙,许翩翩,张丽;玫瑰茄红色素的理化性质和提取工艺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6期
12 胡迎芬;紫叶小檗叶红色素理化性质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13 丁亚军;紫苋菜提取红色素[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1年12期
14 陈乃富;红枫红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年02期
15 韦公远;马铃薯加工两则[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4年04期
16 韦友欢,黄秋婵,黄锡山;九里香果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17 何玲,唐爱均,洪锋;红提葡萄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18 徐雅琴;于泽源;付红;;毛樱桃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5年04期
19 刘树文;何玲;洪锋;唐爱均;;葡萄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5年04期
20 孟红梅;韩多红;李彩霞;李鹏;张勇;郭昕;孟炽阳;;唐古特白刺果实红色素稳定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德权;祝妍;王晓磊;吴桐;孙庆申;;猪血制红色素生产新工艺的研究[A];2009食品科技(北京)论坛会议指南[C];2009年
2 李晓;赵文恩;;大枣皮红色素属性的初步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3 张萃明;周兵;丁如容;郑世劲;;苋菜天然红色素的提取与研究[A];中国西部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徐雅琴;于泽源;付红;;毛樱桃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石红旗;赵贝贝;;盐生植物翅碱蓬花青素类活性物质研究[A];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工程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耿维凤;;不同产地红花中黄色素、红色素的含量测定[A];全国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5年
7 李辛雷;李纪元;范正琪;;红花檵木叶片红色素提取及其性质研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8 刘洪章;文连奎;郝瑞;贾慧鸣;;黑穗醋栗果实营养成分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优秀论文选编[C];1999年
9 谢宝贵;唐航鹰;江玉姬;;红曲色素高产菌株的筛选[A];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孙世萍;洪成林;代斌;张苗;;甜菜红色素测定方法的建立[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韩继成;桃红色果肉性状的分子标记及序列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2 连喜军;红曲色素光稳定性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5年
3 王长泉;盐地碱蓬甜菜红素的鉴定及其生物合成的生理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良忠;天然红心蛋中红色类胡萝卜素的结构表征及其生物活性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5 柯贵珍;天然植物黄连提取物的染色性及其功能性[D];东华大学;2011年
6 李化强;微切助技术提取辣椒活性成分及其对蛋鸡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柏林;基于神经网络的食用合成红色素的荧光光谱检测[D];江南大学;2010年
2 解成骏;阳荷红色素的提取工艺及稳定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任志芳;Penicillium.sp.HSD07B红色素的纯种发酵及相关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谭兆涛;紫茉莉红色素的提取鉴定及性质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贾洪菊;八仙花红色素分子结构分析及在压花上应用[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童愈元;花生红衣中红色素、原花色素的提取及分离纯化的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1年
7 烟利亚;红龙果红色素稳定性及生物活性研究[D];集美大学;2011年
8 李宁;蓝靛果中红色素的提取纯化及稳定性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9 未伟;花生衣红色素的性质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10 林海珠;甜菜素类生物碱诱导K562白血病细胞分化凋亡的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旻彬;黑胡萝卜提取物替代红色素[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2 徐志朝;提取米中红色 挖掘米之功能[N];中国食品报;2009年
3 任希坤;玉米生产红色素[N];河南科技报;2001年
4 青县清州镇靳刘庄信息站(062650)任希坤;用玉米生产红色素[N];河北科技报(农村版);2000年
5 陈崇;紫甘薯红色素的特性[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8年
6 实习生 陈婷婷 记者 陈星;我国首个食用甜菜品种培育成功[N];新疆科技报(汉);2007年
7 ;新中基(000972)产业链延伸 业绩增长可期[N];中国证券报;2008年
8 徐志朝;紫薯营养价值的开发与利用[N];中国食品报;2009年
9 范志红;如何减少食物中的危险[N];大众科技报;2010年
10 子非鱼;果农是水果“美容”的最大受害者[N];消费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