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双向影响及抑制解除
【摘要】: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作为一种新型生物脱氮技术,与传统的脱氮工艺相比,它具有节约氧耗、无需添加有机碳源、污泥产量低、基质去除速率高等优点,这使得厌氧氨氧化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热点。20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厌氧氨氧化实验室试验及工程研究,并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荷兰、瑞典等国家已将厌氧氨氧化应用于实际工程,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而我国目前只进行到初步的中试研究阶段。本试验将利用UASB反应器开展无有机物投加时N02"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有机物投加时NO2-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在不投加有机物的情况下,当NO2-N/NH4-N=1.108反应器正常运行,此时氨态氮、亚硝态氮去除率分别为97.7%、98.7%。当NO2-N/NH4-N比例小于1.108时,厌氧氨氧化电子受体不足,反应器处理率下降。当NO2-N/NH4-N比例大于1.108时,反应器的厌氧氨氧化性能有少量提高。向反应器内投加有机物,当进水COD浓度低于120mg/L时,氨态氮、亚硝态氮去除率分别近似于98.7%、99.3%。两者对氨态氮的处理率皆高于不投加有机物时反应器对氨态氮的处理率。表明当COD浓度低于120mg/L时,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反应产生促进作用。当COD浓度高于120mg/L时,到本阶段实验为止氨态氮、亚硝态氮最低去除率分别为48%、99.8%,且去除率有不断下降趋势。表明当COD浓度高于120mg/L时,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反应产生抑制作用。向处理率持续下降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中投加不同浓度的亚硝态氮。当亚硝态氮浓度为231mg/L时,氨态氮的处理率上升至94.8%,亚硝态氮处理率不变近似于99.8%。当亚硝态氮浓度为306mg/L时,氨态氮处理率提高至99.8%,亚硝态氮处理率下降至94.8%。表明投加亚硝态氮能解除由反硝化菌引起的竞争性抑制。经计算得本反应器COD, NH4-N、 NO2-N的反应质量比为1.6:1:1.92。此比例能保证厌氧氨氧化在有机物条件下不受反硝化菌竞争抑制影响。
|
|
|
|
1 |
李祥;袁怡;黄勇;王勇;;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研究进展[J];环境科技;2009年02期 |
2 |
郑平;张蕾;;厌氧氨氧化菌的特性与分类[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9年05期 |
3 |
唐崇俭;郑平;;厌氧氨氧化技术应用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04期 |
4 |
孙文汗;杨继刚;;厌氧氨氧化的启动与影响因素[J];辽宁化工;2013年06期 |
5 |
王静;郝建安;张爱君;杨波;姜天翔;张雨山;;厌氧氨氧化反应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4年03期 |
6 |
胡细全,刘大银,蔡鹤生;厌氧氨氧化的微生物研究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S2期 |
7 |
王燕舞,刘康怀;厌氧氨氧化工艺及其应用前景[J];矿产与地质;2004年01期 |
8 |
张少辉,王天玖,郑平;厌氧氨氧化研究进展[J];中国沼气;2004年02期 |
9 |
胡细全,刘大银,蔡鹤生;厌氧氨氧化的研究及其应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年03期 |
10 |
杨岚,杨景亮,李再兴,孙斌,陈旭东;厌氧氨氧化技术研究进展[J];河北化工;2004年03期 |
11 |
连彦峰,苏金浩;厌氧氨氧化过程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4期 |
12 |
徐海江,张仁志,韩恩山,李鹏;厌氧氨氧化的研究进展[J];能源环境保护;2005年02期 |
13 |
祖波;张代钧;白玉华;;厌氧氨氧化菌特性及其在生物脱氮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06年01期 |
14 |
周少奇;;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协同作用化学计量学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15 |
阮晓红;张瑛;Markus C.Schmid;Toine Smits;赵振华;;淡水水体底泥中厌氧氨氧化菌的原位鉴别[J];环境科学;2006年07期 |
16 |
朱静平;胡勇有;;厌氧氨氧化工艺技术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06年08期 |
17 |
俞本立;谢冰;徐亚同;;厌氧氨氧化研究进展[J];上海化工;2006年10期 |
18 |
赵志宏;李小明;廖德祥;曾光明;杨麒;;厌氧氨氧化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净水技术;2006年05期 |
19 |
祖波;张代钧;张萍;白玉华;;影响厌氧氨氧化与甲烷化反硝化耦合的因素[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年03期 |
20 |
杨朝晖;徐峥勇;曾光明;刘有胜;肖勇;;不同低温驯化策略下的厌氧氨氧化活性[J];中国环境科学;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