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聚丙烯酸盐对重金属污染修复作用的研究

曲贵伟  
【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和土壤生物活动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同时对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当污染面积较大,时间较长时,应用土壤原位修复技术是一个合适的选择。而对于不同的污染土壤选择合适的修复物十分重要。本文采用了室内溶液培养、盆栽试验和半野外试验(semi-field experiment)等方法主要研究了聚丙烯酸盐(聚丙烯酸钾、聚丙烯酸铵及聚丙烯酸钠)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应和能力及对外加重金属污染土壤和长期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此外我们也探讨了葡萄牙城市垃圾堆肥对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的复作用和植物修复作用。本研究是首次将聚丙烯酸盐应用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上,丰富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并为合理应用城市废弃物如废弃尿不湿和城市垃圾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矿区土壤提供实践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一)聚丙烯酸盐对水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应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重金属水溶液中,聚丙烯酸盐可快速吸附重金属离子且在120天的浸泡过程中吸附数量基本稳定。在pH 4.5-6.5条件下,聚丙烯酸盐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最大。聚丙烯酸盐吸附重金属离子后,吸水能力显著下降;聚丙烯酸盐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远大于醋酸铵,略高于柠檬酸,而与EDTA相近。在土壤盆栽试验中,聚丙烯酸盐可以显著改善Cd污染条件下的黑麦草的生长,显著降低黑麦草对Cd的吸收,土壤中的水溶性Cd的数量也显著降低。在盆栽条件下,聚丙烯酸盐的合理用量应该在0.1%左右。 (二)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外源性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上聚丙烯酸盐对黑麦草生长、黑麦草中重金属含量以及土壤中水溶性重金属的含量的影响。无论在单一重金属还是复合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聚丙烯酸盐的使用可以明显改善外源重金属污染土壤上黑麦草的生长并显著地降低植物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同时土壤中水溶性重金属的含量也显著下降。复合污染土壤中重金属之间的相互竞争导致了植株和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之间的明显差异。 (三)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聚丙烯酸盐和高粱修复长期Cd污染土壤的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聚丙烯酸盐的应用显著改善了Cd污染土壤上高粱的生长,降低了植株体内吸收的Cd的含量和过氧化氢酶及抗坏血酸氧化酶的数量;土壤中的有效Cd的含量也显著下降,而土壤中各种酶的活性则显著提高,土壤性质得到明显改善。试验结果还表明,在聚丙烯酸盐修复的Cd污染土壤上,2个月的生长期间,高粱植株吸收Cd量约占土壤有效Cd总量的6%,因此,高粱可用于污染土壤Cd的植物提取。 (四)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平的聚丙烯酸盐对重金属污染矿区土壤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聚丙烯酸盐的应用提高了矿区污染土壤的持水能力,尽管这种持水能力随着聚丙烯酸盐对重金属的吸附而逐渐下降,其在植株生长期间对植株水分的供应是植株生长得到改善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水平的聚丙烯酸盐(0.2%、0.4%、0.6%)对黑麦草的生长均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土壤中的有效铅含量显著下降,除土壤脲酶活性随着聚丙烯酸盐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外,土壤其他酶活性均得到显著改善。应用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0.2-0.4%水平的聚丙烯酸盐体现了最佳的改善效果。 (五)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聚丙烯酸盐改善植株生长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非污染土壤上,聚丙烯酸盐上携带的养分离子如NH4+和K+是促进多年生黑麦草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长期重金属污染的矿区土壤上,聚丙烯酸盐的使用显著改善了污染土壤上植株的生长并降低多年生黑麦草植株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聚丙烯酸盐本身携带的养分及其对水分和重金属的吸附形成了一个有益于植物根系生长和微生物活动的微环境,即丰富的水分含量和养分供应及较低的重金属含量。而半野外试验(Semi-field experiment)结果表明聚丙烯酸盐对4种不同污染矿区本地植物的生长和土壤酶活性均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植株的生长和土壤pH与土壤酶活性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植株对不同生长季节反映不同,其中C.fasciculatus和S.Purpurea因其在秋冬季节生长较好,可尝试用于矿区土壤的植被固定。 (六)通过对重金属污染的矿区土壤的半野外对比试验,尿不湿中的高吸水性聚合物表现出与纯聚丙烯酸盐相似的修复作用。与对照和直接使用尿不湿碎片处理相比,应用纯的聚丙烯酸盐或自尿不湿中提取的聚丙烯酸盐处理,的植株生长及植株覆盖速度明显提高,因此回收尿不湿中的高吸水性聚合物可以显著降低聚丙烯酸盐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成本。但将尿布湿粉碎后直接应用对土壤的性质及作物生长有一定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的塑料和纤维所造成的。 (七)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用量的城市垃圾堆肥和植株类型对重金属矿区尾矿上发育的土壤的酶活性的影响。城市垃圾堆肥的应用提高了土壤pH,并为植株生长提供养分,从而促进了D.glomerata和E.australis植株生长,改善了土壤酶的活性。其中,与没有植株生长和E.australis生长的土壤相比,有D.glomerata的生长土壤上磷酸酶、蔗糖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最高。在使用堆肥的土壤上,E.australia的生长提高了土壤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但抑制了脱氢酶、磷酸酶和蔗糖酶的活性。这可能是由于其根系分泌的酚类化合物的作用。两种植株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应用各有利弊,其中D.glomerata代表一种快速生长且生物量较高,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较大的引进植株,而E.australis则代表一种生长缓慢,生物量低,但可以在养分匮乏的土壤上存活的本地植株。 (八)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应用0.4%的聚丙烯酸盐、城市垃圾堆肥或者两者配合配合使用对长期重金属污染的矿区土壤的修复作用。在没有植株生长的情况下,两者配合使用的土壤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最大:而在单独使用聚丙烯酸盐和堆肥的土壤上纤维素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基础呼吸结果相近;使用堆肥使土壤脱氢酶活性改善最显著;相反脲酶活性则因两种物质的使用而受到抑制。在有植株生长的情况下,两种物质配合使用的土壤蛋白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和土壤基础呼吸最高,;而最大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则出现在只有聚丙烯酸盐的处理上,脱氢酶活性则出现在只有堆肥的处理中。经过修复物处理的土壤上,植株生长均获得显著改善,最显著仍旧出现在两种物质配合使用的处理上。但是,不同植株对不同修复物反应不同,其中B.maxima在堆肥和聚丙烯酸盐配合的处理上生物量最大,而C.fasciculatus在单独使用堆肥的处理上生长最好,S.purpurea则对单独使用聚丙烯酸盐的处理反应明显。 (九)我们研究了聚丙烯酸盐在砂质土壤中被淋移的可能性。在长达2个月的模拟酸雨淋溶条件下,没有吸附铜离子的聚丙烯酸盐由于吸附了大量的水分而完全没有产生移动;吸附铜的聚丙烯酸盐的绝大多数也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只有极少量的(约0.01%)的聚丙烯酸盐可能沿着土壤的大孔隙向下移动,移动距离没有超过5cm。试验结果表明,聚丙烯酸盐在吸附重金属后在土壤中是比较稳定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进,于善普,王京霞,史显宗;交联度对聚丙烯酸盐增稠剂性能的影响[J];印染助剂;1999年06期
2 谭周镃;稻米重金属污染的调查研究及其对策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1999年05期
3 刘文新;栾兆坤;汤鸿霄;;乐安江沉积物中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学报;1999年02期
4 王玉珍;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用地治理[J];云南农业;2001年08期
5 孙华,张桃林,孔志明;低丘红壤区重金属污染退化红壤改良的生物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2期
6 王晓军,潘恒健,杨丽原,沈吉,孙庆义,张祖陆;南四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污染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2005年02期
7 张永涛;张增强;唐次来;王娟;;杨凌城市生活垃圾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张春艳;韩宝平;王晓;杨航;刘建华;;典型城市工业区TSP中重金属污染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7年02期
9 陈朝琼;严平;魏敏;李旭东;廖银章;;攀枝花矿渣场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学指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10 于方明;刘可慧;;分子生物学机理在植物修复中的研究进展[J];广东林业科技;2007年03期
11 徐西奎;崔素萍;汪澜;;城市道路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技术[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7年06期
12 蒋荣荣;;淮安市里运河底质重金属污染状况及评价[J];污染防治技术;2007年02期
13 李想;张勇;;我国农产品和农用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现状与一般规律[J];四川化工;2008年01期
14 李荣林;李优琴;石志琦;;食品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研究及其意义[J];江苏食品与发酵;2008年02期
15 江丽;游牧;;重金属镉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影响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8期
16 洪春来;贾彦博;王润屹;孙慧峰;;两种重金属元素在菜园土中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17 郑重;;某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模糊综合分析与治理[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8 刘淑艳;王雪丽;刘培;;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J];北京农业;2009年18期
19 李荣林;王秀军;李优琴;;矿物改良剂调控蔬菜重金属污染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年09期
20 宣以巍;陆海霞;励建荣;;杭州市茶园空气重金属污染的调查与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雨;冯海波;万宝春;王莹;;重金属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对策研究[A];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冠;刘圆;叶方舟;廖夏伟;蔡菁;张卫国;;上海工业区表土重金属污染的磁学诊断[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董蕊妮;李少佩;李国庆;;浅析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4 ;21世纪初我国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回顾[A];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伟;;典型国家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防治立法研究[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6 韦炳干;姜逢清;李雪梅;牟书勇;;乌鲁木齐市道路沙尘重金属污染及其健康风险评价[A];第二届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崔玉静;王丽明;张旭红;朱永官;;in vitro方法对重金属污染经土壤-人途径的健康风险评价[A];第二届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杜河清;谢国华;曹健;高龙华;;受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资源化处置系统研究[A];第三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专刊[C];2011年
9 纪晓红;曹阳;周建平;黄娟;刘红瑛;;有色金属冶炼厂周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变化趋势调查及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10 谢晓亮;田伟;温春秀;刘铭;方阵;;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对板兰根影响研究[A];全国第六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贵伟;聚丙烯酸盐对重金属污染修复作用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2 王远鹏;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及对修复效应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3 唐将;三峡库区镉等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及转化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4 刘景春;福建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薛红喜;黄河包头段沉积物重金属吸附机制及污染生态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6 王辉;长江中下游干流沉积物磁学及重金属地球化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邱海源;厦门市翔安区土壤重金属分布、形态及生态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李功振;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底泥重金属污染与释放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9 李志鹏;土地利用变化和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土土壤呼吸和有机碳损失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10 龚玲兰;山西汾河河流生态地球化学特征与重金属污染机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耀华;浙江省八味中药材中有机农药和有害重金属本底调查[D];浙江大学;2006年
2 刘晓辉;君子兰公园沟谷地不同植被下元素迁移对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静宜;天津市东丽区大毕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在矿物中的稳定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宋玉芝;土壤铅污染对我国主要农作物影响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5 储玲;铜尾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对三叶草幼苗生长和植物—土壤酶系统影响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6 何小燕;工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初探[D];中南林学院;2005年
7 李波;江苏省主要公路两侧农田土壤及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8 刘乃瑜;长春市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累积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谢丹超;湿地修复生态工程中水生植物对重金属Cu、Zn污染废水的净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刘欣;天津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可溶性无机盐对镉的形态和生物效应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俞艳婷 通讯员 金配营;消除重金属污染隐患[N];嘉兴日报;2010年
2 记者 昌伟;我市部署涉铅等重金属污染专项整治工作[N];巢湖日报;2011年
3 江苏省镇江市国资委 谭浩俊;稻米不容重金属污染[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4 车娜;治理耕地重金属污染刻不容缓[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5 记者 陈文文;我省大力整治重金属污染[N];浙江日报;2011年
6 陈传武;湖北环保专项彻查重金属污染[N];中国化工报;2011年
7 通讯员 苏焕轩 记者 刘晓东;江苏四招重拳整治重金属污染[N];江苏经济报;2011年
8 记者 成燕;全市集中整治企业重金属污染[N];郑州日报;2011年
9 记者 潘园园;整治重金属污染排放出重拳[N];福建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李飞 通讯员 唐元鹏 刘莉娅 殷旭萍;黄石大冶整治重金属污染[N];中国环境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