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
【摘要】:长期以来,化学肥料的大量施用,使土壤酸化板结、耕地质量持续下降。重金属污染和农业废弃物被焚烧或丢弃对土壤与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危害,已成为制约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生物炭是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而形成的富碳产物,可能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农业特别是耕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本研究以花生壳和不同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研究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土壤生态以及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的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材料在炭化以后基本保留了原有生物质的孔隙结构,比表面积平均提高了3.7倍。孔容积发生了明显变化,总孔体积平均提高了4倍,微孔体积平均提高了3倍。固定碳量提高了6~12.6倍,灰分含量提高了1.3~4.1倍。不同材料生物炭的平均孔径在10~30nm之间,pH值7.9~9.8,阳离子交换量9.1~19cmol/kg,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硫等营养元素和矿质元素,适于在作物生产上应用。
2.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炭以后土壤容重降低,最高降幅为12.94%,总孔隙度提高了9%~13%,通气孔隙度提高了0.2~2.7倍。土壤耕层含水量与温度、阳离子交换量、碱解氮、速效磷均有所提高。生物炭优化了土壤水、肥、气、热条件。
3.采用盆栽与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生物炭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明显提高了作物叶片净光合速率,促进了干物质积累,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其中,水稻产量比对照平均提高了21.89%,每千克干土加10g生物炭处理最高。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提高,垩白粒率、垩白度下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明显提高了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产量,以3000kg/hm2和6000kg/hm2施用生物炭的产量比对照平均提高了10.98%。
在降低施肥量条件下增施生物炭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研究表明,炭/肥互作提高了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强了地上部植株对氮、磷养分的吸收量,促进了干物质积累,肥料表观利用率与产量明显提高。其中,在常规施肥施用量降低15%、30%、60%基础上施用生物炭,肥料表观利用率与产量分别比单施等量未加炭的肥料提高了327.87%和15.99%,比常规施肥的肥料利用率提高了95.09%,产量提高了10.51%,施炭效果明显。无论单施生物炭或炭/肥互作,对作物生长均起到了一定促进效应,产量和品质提高。
4.生物炭对重金属镉污染农田的修复研究表明,土壤有效态镉离子含量在水稻生长前期有所提高,对有效态镉离子有一定的“活化”增促作用。但随着时间延长,土壤有效态镉离子逐渐降低,生物炭对有效态镉离子有“钝化”效应,并趋于稳定。地上部植株镉积累量表现为:茎秆叶片籽粒,生物炭处理的稻米镉含量比对照平均降低了33%,产量比对照平均提高了10.66%,降低了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提高了产量。
|
|
|
|
1 |
张忠河;林振衡;付娅琦;王宏海;康全德;尤希凤;;生物炭在农业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
2 |
;农林废弃物就地一“焖”变成宝[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11年05期 |
3 |
陈红霞;杜章留;郭伟;张庆忠;;施用生物炭对华北平原农田土壤容重、阳离子交换量和颗粒有机质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11期 |
4 |
何绪生;张树清;佘雕;耿增超;高海英;;生物炭对土壤肥料的作用及未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15期 |
5 |
沈琦;何咏涛;艾宁;姬登祥;计建炳;;利用农林废弃物联产生物油和生物炭的初步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0年04期 |
6 |
张晗芝;黄云;刘钢;许燕萍;刘金山;卑其诚;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1期 |
7 |
何绪生;耿增超;佘雕;张保健;高海英;;生物炭生产与农用的意义及国内外动态[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
8 |
孙恩玉;刘金刚;赵洪阁;;大豆品种的稳定性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
9 |
周志红;李心清;邢英;房彬;张立科;彭艳;;生物炭对土壤氮素淋失的抑制作用[J];地球与环境;2011年02期 |
10 |
张丽娟;杜金哲;杨庆凯;孙金兰;;大豆与灰斑病菌互作中大豆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变化[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6年04期 |
11 |
梁新格;;退伍军人杨新林 秸秆制“煤”废变宝[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7年02期 |
12 |
梁新格;;秸秆制“煤”废变宝[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7年03期 |
13 |
张勇;杨兴勇;董全中;薛红;张明明;宋继玲;;叶面喷施氮肥对大豆丰收24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09年10期 |
14 |
;三农动态[J];新农业;2011年01期 |
15 |
史建荣,王裕中,陈怀谷,胡玉山;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与油菜品种的互作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1999年02期 |
16 |
王俊丽,聂国兴,李春喜,李娇;离子互作对木聚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4年03期 |
17 |
郭天财,马冬云,朱云集,王晨阳,夏国军,罗毅;冬播小麦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及其互作效应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07期 |
18 |
張志良;;如何利用大豆进行光照實驗[J];生物学教学;1958年02期 |
19 |
刘宗昭;牛裕洲;;解放大队大豆样板田增产技术及其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1965年02期 |
20 |
金光龙;齐今我;范遗恒;杨碧野;张晓文;;大豆品种抗食心虫研究初报[J];辽宁农业科学;196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