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摘要】: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林业在生态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改善贫困状况中,权属问题是值得关注的。辽宁省农田防护林存在着盗伐、断带和防风效果减弱等不良现象,集体林权改革是否能真正起到改善不良现象的作用,做为公共产品的农田防护林如何发挥正外部效应,激发农户保护及生产的积极性是个重要问题。本研究在总结和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辽宁省农田防护林现状和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农户对生产和投资农田防护林的意愿查找存在问题,确定实施生态补偿来解决农田防护林中农民收益权的问题,并将补偿利益相关者、补偿运行模式和补偿标准的确定作为专题进行重点研究,提出符合农田防护林特点的科学合理方案。
基于政策、调查和农地资源配置模型三方面分析农田防护林实施生态补偿的必要性,研究认为生态补偿是解决农田防护林问题较为合理的方式,进而提出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设计,补偿机制包括机制构成要素和机制运行模式,其中要素包括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补偿范围;运行模式包括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和配套管理对策。
界定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并采用博弈模型分析其关系及行为,表明:政府的宏观保护与农户的微观需求存在利益不匹配的现象;采用鹰鸽博弈分析农户之间行为,认为在一定激励机制作用下,农户的行为会由被动接受向主动生产和投资方向转换;补偿资金渠道方面主要有政府补贴和市场融资,其中以政府为主要资金来源介绍了政府补偿的特征、缺点及目前主要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以市场为主要资金来源介绍了市场补偿的特征、缺点,并认为发展碳交易及参与国际造林再造林项目是主要形式。根据补偿渠道来源及公共物品理论将生态补偿方式划分为三种方式,结合文献认为以政府为主导的资金投入是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通过农地资源配置模型,认为应该把考虑了生态效益的差异补偿给农户,来弥补农地非农化带来的损失;分析农田防护林标准核算的一般方法,并重点介绍了补偿标准中的成本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和林木资产价值评估法。
在辽宁省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实践中,首先界定辽宁省农田防护林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并基于农户家庭状况和产权情况调查,首先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确定家庭状况、产权状况与农田防护林生产建设、投资和生态补偿意愿的相关性;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农户在生产意愿、投资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产权因素的影响最大,充分说明稳定产权关系对农户生产及投资农田防护林的重大意义,验证第二章提出的命题3完整的产权关系对农户意愿有重要影响。而目前的产权关系中处置权的落实较差,影响了农户的意愿,因此建议对农户进行生态补偿。
在辽宁省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与讨论中,采用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方法测算农户的经济损失每亩为3246元;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中主要从减弱蒸发、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减灾防护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计算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每亩为1015元;在林地、林木资产评估分析中,通过农户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采用实验形数法计算立木材积量,再利用市场价值法计算立木材积收益,最后通过算数平均法和等额年金法两种方法计算不同林龄的收益,对于补偿的金额来说,本研究认为应该实行按照林龄阶段补偿,每亩的补偿价格应在117元-439元之间;三种方法的核算验证第二章提出的命题2生态资源的价值性和命题1外部性的影响性;通过皮尔逊检验对比分析辽宁省农田防护林与山东省农田防护林、福建省沿海防护林、辽宁省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的结果,并对其进行生态学、经济学与会计学讨论。本研究基于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认为,应根据不同补偿对象和补偿方式确定补偿资金数额,但应重点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
农田防护林生态补偿的发展对策建议方面,对策建议的制定应与补偿利益相关者及补偿资金渠道紧密相关,本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建议,第一政府方面,加强生态补偿立法、提高公众生态补偿认知,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农田防护林充分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更多增加补偿对象的利益;第二市场方面,发挥生态项目优势、大力发挥农田防护林在平原林业中的贡献作用,加快林业第二产业的升级,为增加农民收入做出贡献。
|
|
|
|
1 |
柏峰,王春华;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初探[J];干旱区研究;1989年04期 |
2 |
张继义,赵哈林;黑河中游绿洲农田防护林发展问题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2004年01期 |
3 |
刘建勋,蔺国菊,申桂莲,李彩娟,董国;河西走廊中部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初探[J];中国沙漠;1997年04期 |
4 |
张鹏春;;科尔沁沙地南缘农田防护林对农业增产的生态经济效益的研究[J];生态经济;1992年03期 |
5 |
刘康,朱玉伟,孙万忠,刘钰华,左拉木,古丽娜;新疆杨农田防护林胁地影响的研究[J];新疆环境保护;1996年04期 |
6 |
时景山;黑龙江省“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生态经济效益浅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6年06期 |
7 |
綦晓波;试论农田防护林抚育间伐的技术对策[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1年06期 |
8 |
王智,薛建辉,张金池;徐淮平原农田防护林系统土壤水分动态[J];农村生态环境;2003年04期 |
9 |
崔强;高甲荣;何明月;赵哲光;张金瑞;;宁夏盐池沙地农田防护林的防风阻沙效益[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年03期 |
10 |
张祥明,闫晓明,孙义祥,刘枫,何传龙,王道中,张习奇;农田防护林体系对蒙城试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作用[J];农业环境保护;2000年03期 |
11 |
陈雨鹏;建设绿洲,改善环境促进我团农业稳步发展[J];新疆环境保护;1994年04期 |
12 |
李晓丹,吴祥云;风沙区农田防护林营建多样性及景观效益[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
13 |
曹秀春;孟庆繁;高红兵;高文韬;纪大勇;;长春市城郊农田保护区土壤中的铅污染[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
14 |
林世芬;滨海农田林网对水稻增产效应的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1989年06期 |
15 |
高智慧;史忠礼;;稻田防护林网生态经济效益的初步分析[J];生态经济;1989年02期 |
16 |
田新程;;为了这片深爱的土地[J];中国林业;2008年19期 |
17 |
强仓;刘桃树;;兴庆区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09年06期 |
18 |
李书卷;;积极开发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J];兵团建设;1999年03期 |
19 |
安培钧,段新芳;非大面积成片分布林木木材物理力学试材采集方法的探讨[J];木材工业;1991年03期 |
20 |
刘耘;;尘埃地被植物[J];环境保护;1982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