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塌菜和白菜臺核复等位基因雄性不育系的创制与利用
【摘要】:乌塌菜和白菜薹是十字花科芸薹属A基因组的两种特色蔬菜,异花传粉,杂种优势显著。为了解决其杂种优势利用中的杂交制种手段问题,以复等位基因遗传的大白菜和奶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为不育源,以乌塌菜和白菜薹高代自交系为转育目标品系,设计定向转育方案,采用杂交、回交和自交方法,在转育核不育复等位基因的同时转育园艺学性状,创制新的雄性不育系;探索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应用于白菜薹核不育系转育,利用SSR标记鉴定目标植株的基因型;针对育成的乌塌菜雄性不育系花蕾败育问题,采用cDNA-AFLP技术分析了花蕾败育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特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利用奶白菜核复等位基因遗传的雄性不育系‘GMS-1’,与乌塌菜自交系‘WT01’杂交,通过对F1植株雄蕊育性的鉴定,确定乌塌菜转育目标品系在核不育位点上的基因型为MsfMsf。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乌塌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定向转育方案,在连续4代回交转育园艺学性状的基础上,育成了具有100%不育株率和100%不育度、园艺学性状与转育目标品系‘WT01’相近的乌塌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GMS-3’。
2.以育成的乌塌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为母本,与4个乌塌菜优良自交系配制杂交组合,以乌塌菜商品种'Vitamin'为对照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对杂交组合的整齐度、品质和产量进行分析。各杂交组合的植物学性状的整齐度高,可溶性糖、蛋白、Vc、有机酸、粗纤维以及微量元素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大部分品质指标极显著高于对照。各杂交组合产量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综合考察产量和品质性状,筛选出一个优良杂交组合C1。
3.以乌塌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为试材,取5株植株一级分枝的正常开花期花蕾和败蕾期花蕾分别建立混合池,利用cDNA-AFLP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败蕾过程中的表达差异基因。共筛选到64个与花蕾败育相关的差异表达片段(TDF),片段大小在80-400bp之间。按照正常花蕾→败育花蕾的顺序,差异表达片段呈现出4类表达模式:a:有→无;b:无→有;c:强→弱;d:弱→强。其中,a类条带占43.0%,b类条带占36.5%,c类条带占10.8%,d类条带占9.7%。选取42个典型的TDF进行测序,获得的序列信息在BRAD和NCBI上进行同源性比对,其中同源性大于90%的TDF有16条,基因功能可分为8类:①能量与代谢相关的TDF1条;②逆境响应相关的TDF5条;③转录和翻译相关的TDF1条;④信号转导相关的TDF4条;⑤抗病与衰老相关的TDF2条;⑥氨基酸的合成与加工相关的TDF2条;⑦跨膜运输相关的TDF3条;⑧功能未知的TDF2条。
4.利用大白菜核复等位基因遗传的雄性不育系‘GMS-2’,与白菜薹自交系‘Br02’杂交,根据F1植株育性调查结果确定白菜薹转育目标品系的基因型为MsfMsf。以此为依据设计了白菜薹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定向转育方案,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筛选目标基因型植株。通过对本实验室前期开发的26对SSR引物的筛选鉴定,证明了GSSR1在双亲间具有多态性,且与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共分离,同样可以标记同一位点恢复基因Msf和可育基因ms。在连续3代回交转育园艺学性状的基础上,育成了具有100%不育株率和100%不育度、园艺学性状与转育目标品系‘Br02’相近的白菜薹核基因雄性不育系‘GMS-4’。
5.利用白菜薹核不育系GMS-4与6个白菜薹优良自交系配制杂交组合,对各个杂交组合的整齐度和小区产量进行测定。各杂交组合的整齐度均较高,产量优势明显。综合考察产量和其他园艺学性状,筛选出一个优良杂交组合C3。
|
|
|
|
1 |
王立方;;当前我国甜菜杂种优势育种技术的几个问题[J];中国甜菜糖业;1983年03期 |
2 |
沈菊英;玉米雄性不育系黄早4配制京早7号[J];农业科技通讯;1985年02期 |
3 |
漆燕玲;甘肃省第一对甜菜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通过鉴定[J];中国糖料;1987年04期 |
4 |
;我国首次培育出旱稻感温型雄性不育系[J];中国农业信息;1989年02期 |
5 |
陈竹君,张明方,汪炳良,董伟敏,黄素青;中国特种蔬菜——榨菜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的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1997年03期 |
6 |
刘飞虎,梁雪妮,张寿文,黄海泉,汪怀建;苎麻雄性不育系温光反应特性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7 |
刘飞虎,梁雪妮;苎麻雄性不育系生理生化特点初步研究[J];中国麻作;2000年03期 |
8 |
孙晖,周玉萍,卞桂杰,杨国,凤桐,张景楼;甜菜新品种——吉甜209的选育[J];中国甜菜糖业;2002年01期 |
9 |
崔成日;贾铁金;马有会;徐启江;;长日洋葱新品种金球[J];中国蔬菜;2009年23期 |
10 |
;二九南一号不育系的特征特性及繁殖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1975年04期 |
11 |
;我国存在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的一些证据[J];天津农业科学;1978年03期 |
12 |
鲁浚;;关于培育甜菜雄性不育系理论的一点看法[J];中国甜菜糖业;1978年04期 |
13 |
;大白菜雄性不育性遗传及转育的研究[J];农业新技术;1977年05期 |
14 |
杜竹铭;;谷子雄性不育系育种两系配套制种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1期 |
15 |
;知识卡片[J];种子世界;1984年12期 |
16 |
王德生;;韭菜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专家们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J];辽宁农业科学;1992年01期 |
17 |
秦泰辰,汤洁;玉米“两系法”育种——介绍“苏玉6号”[J];种子;1993年04期 |
18 |
刘飞虎,梁雪妮,黄海泉;苎麻雄性不育系育性鉴定初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19 |
;世界第一份优质旱稻雄性不育系沪旱1A问世[J];农业科技通讯;2003年11期 |
20 |
王国胜,马冲,苏波,侯玮;玉米雄性不育系ST029的选育及应用[J];中国种业;2004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