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青贮玉米复种及其加工技术的研究

杜桂娟  
【摘要】: 在分析了两熟不足区优质粗饲料短缺和鲜食玉米、马铃薯、小麦等短季作物缺少合适下茬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短季作物下茬复种青贮玉米的多熟种植模式。以筛选适宜的复种青贮玉米品种为切入点,采用田间试验与室验室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复种青贮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复种青贮玉米加工利用方法,并对以青贮玉米为后作的三种复种模式的资源利用、综合效益等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经过连续两年试验,得到如下研究结果: 1.与一季春玉米相比,马铃薯复种青贮玉米、覆膜鲜食玉米复种青贮玉米、小麦复种青贮玉米三种复种模式的光能生产效率、积温生产效率、降水生产率、净增能、产量、产值和纯效益等指标均明显提高。三种复种模式的纯效益分别为25462元/hm~2、22993元/hm~2和14216元/hm~2,较一季春玉米分别提高136.5%、113.5%和32.0%。 2.根据不同玉米品种对夏播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和优质青贮玉米饲料要求,筛选出三个适宜复种的青贮玉米品种:郑单958、高油4515和先玉335。 3.明确了不同播期青贮玉米的生长发育特点、干物质积累规律、产量效应以及气候条件对青贮玉米的影响等,确定了复种青贮玉米的播期极限。选用郑单958和高油4515两个品种,播期最好不要超过7月19日。建立了青贮玉米产量与活动积温之间的回归方程,郑单958青体产量与活动积温的回归方程为y=-8×10~(-5)x~2+0.3349x-278.1(r=0.998);郑单958干物质产量与活动积温的回归方程为y=0.0233x-25.921(r=0.9968),高油4515青体产量与活动积温的回归方程为y=-8×10~(-5)x~2+0.3153x-251.24(r=0.9968);高油4515干物质产量与活动积温的回归方程为y=0.0185x-17.188(r=0.9968)。 4.弄清了一穴双株的增产机理、潜力以及最适群体密度。在相同密度条件下,一穴双株较正常播群体结构得到改善,主要农艺性状、光合指标有所提高,但增产未达到显著水平。增加一穴双株群体密度,加剧了植株个体之间竞争,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等农艺指标以及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降低,同时由于群体优势作用,单位面积产量先增后减,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一穴双株群体密度为10.0万株/hm~2最为适宜,青体产量和干物质产量最高,分别为69.61 t/hm~2和20.26 t/hm~2。一穴双株群体密度超过12.0万株/hm~2,群体优势不能抵消个体发育所受的影响,产量开始下降。 5.弄清了氮、磷肥对复种青贮玉米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的化肥施用量。在有机质中等偏上、氮含量中等、磷缺乏的土壤条件下,中氮高磷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均有利。高氮高磷导致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过于旺盛,群体郁蔽,造成后期早衰,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减少,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当施氮量(N)为250 kg/hm~2,施磷量(P_2O_5)为100 kg/hm~2时,青体产量最高,为61.08 t/hm~2;施氮量(N)为200 kg/hm~2,施磷量(P_2O_5)为100kg/hm~2时,青体产量次之,为60.99 t/hm~2。如果兼顾产量和经济效益的话,选择第2种施肥方案更合理。 6.明确了不同成熟度复种青贮玉米单贮、去穗青贮、复种青贮玉米与紫花苜蓿混贮、复种青贮玉米与干秸秆混贮等不同青贮利用方法的青贮效果和营养价值。7月5日至7月12日播种的青贮玉米全株青贮后,青贮等级为1级,青贮效果较佳。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等指标基本上达到或接近优质青贮饲料的标准。7月19日播种的青贮玉米全株青贮后,青贮等级和营养价值降低;去穗后青贮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等营养成份均有所降低,粗纤维含量增加,青贮等级为1-2级,青贮也较成功。复种青贮玉米与紫花苜蓿混贮,青贮等级可以达到1-2级,较紫花苜蓿单贮有明显改善。从营养价值上看,当紫花苜蓿占青贮料比例达到二分之一时,混贮的粗蛋白含量达到14.92%,是复种青贮玉米单贮的2.3倍。二者混贮将禾本科饲草与豆科饲草的优点集成,有效地解决了紫花苜蓿单贮不易成功和复种青贮玉米单贮蛋白含量低的问题。复种青贮玉米与干秸秆混贮,青贮等级可以达到1-2级,较干秸秆单贮有明显改善。从营养价值上看,当复种青贮玉米占青贮料比例达到二分之一时,粗蛋白含量为7.49%,粗脂肪含量为1.40%,与干秸秆单贮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采取复种青贮玉米与干秸秆混贮,改善干秸秆的营养品质,是不发达地区解决青绿饲料短缺,提高粗饲料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谢永坚;周丽东;;对发展我省青贮饲料生产的建议[J];中国草食动物;1988年05期
2 张运胜;棉地复种模式及高产配套技术[J];湖南农业;1996年04期
3 吴幼容,卢秉国;青贮玉米发展前景及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04年05期
4 龚世琛;青贮玉米——黑饲1号[J];农技服务;2005年06期
5 殷超;青贮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新疆农垦科技;2005年06期
6 薛国文;杨富兴;罗文毅;;青贮玉米饲喂育肥牛实验[J];中国畜禽种业;2007年09期
7 常春光;;青饲青贮玉米栽培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2010年04期
8 王方桃;汪羞德;廖兆熊;林金元;;青贮玉米喂养奶牛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1991年04期
9 重东;推荐几种青贮玉米收获机械[J];农家顾问;2001年08期
10 于忠年;青贮玉米的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J];养殖技术顾问;2005年06期
11 翟桂玉;;山东省发展青贮玉米的优势[J];农业知识;2007年27期
12 宋丽平;;调整结构发展青贮玉米生产[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年06期
13 兰运财;张根臣;;青贮玉米混种秣食豆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08年12期
14 任志斌;刘东军;;新疆石河子地区青贮玉米滴灌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9年05期
15 齐宗元;王密金;刘智慧;朱得新;;扁豆与青贮玉米混种试验[J];现代化农业;2010年07期
16 周天晓;刘殿清;宫昌斌;;不同籽实含量的青贮玉米喂奶牛效果的观察[J];中国奶牛;1988年04期
17 佟国军;小冰麦复种青贮玉米技术[J];吉林畜牧兽医;2002年01期
18 金海良;寒地青贮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年04期
19 王永宏;陈绍江;赵健;许志斌;沈强云;;青贮玉米饲料质量评价标准[J];宁夏农林科技;2006年05期
20 闫巨光;刘丽;;青贮玉米与籽实玉米饲喂经济效益分析[J];杂粮作物;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峰;;青贮玉米的制作及其注意事项[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8(上册)[C];2008年
2 王元东;赵久然;郭景伦;段民孝;邢锦丰;王继东;;青贮玉米育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玉柱;韩建国;孙启忠;;我国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研究[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赵明;;农牧交错区优质青贮玉米“高双早”生产技术体系[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5 王永芳;徐长青;陈琴琴;;沿海棉区高品质棉田复种模式及主要栽培技术[A];中国棉花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杜桂娟;杨姝;;辽宁省复种青贮玉米潜力分析与技术探讨[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李洪影;高飞;刘昭明;崔国文;;青贮玉米不同混播方式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闫贵龙;刁其玉;;青贮玉米是我国北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保障[A];第二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赵居生;邵凤武;王春敏;;青贮玉米不同生育期营养成份、生物产量和适宜收获期的研究[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2007年会暨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崔国文;梅相如;李刚;刘慧青;;混播对青贮玉米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A];第三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桂娟;青贮玉米复种及其加工技术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2 穆怀彬;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玉米营养品质和青贮玉米品质评定中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3 白琪林;青贮玉米秸秆品质性状遗传及其近红外测定方法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孙攀峰;粗饲料组合对瘤胃发酵及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王林枫;我国奶业主产区奶牛生产效益与牛奶品质的调研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6 杨恒山;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田种草关键技术及种养结合模式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4年
7 李菊娣;凤眼莲的营养性评定与优化利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韩吉雨;青贮发酵体系中乳酸菌多样性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9 冯鹏;品种与栽培技术对玉米产量及青贮质量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10 贾德彬;人工草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洪影;氮磷钾肥对青贮玉米不同形式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2 焉石;碳水化合物添加剂和不同收获期对青贮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武;大喇叭口期不同施肥水平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4 甄兆敏;北方农牧交错区青贮玉米高产优质生产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王永翠;沼液与氮肥不同配比对青贮玉米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朱霞;粮饲兼用型玉米青贮产量和品质形成及调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7 孙炳蕊;青贮玉米主要性状遗传分析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8 全志;青贮玉米植株干物质量、粗蛋白量构成因子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蔡晓妍;北疆复播青贮玉米优质高效调控技术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10 朱建国;青贮玉米物质生产特性与营养品质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长秋;全省青贮玉米入窖量比去年增长近五成[N];黑龙江经济报;2006年
2 魏立波 张宪帮;嫩江畜牧兽医局为青贮玉米找“婆家”[N];黑河日报;2009年
3 龙文;黑龙江青贮玉米面积比去年增长45.2%[N];粮油市场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李远明 通讯员 李炳芳;市农科所在全省率先育成青贮玉米杂交种[N];三明日报;2010年
5 王毅吴志鑫;龙岩青贮玉米养猪技术获得成功[N];闽西日报;2007年
6 通讯员 韦书娟 南建军;新源免耕青贮玉米喜获丰收[N];伊犁日报(汉);2009年
7 张劲柏 李仁昆 高飞 潘金豹;青贮玉米的经济位势[N];农民日报;2002年
8 李军;农民欢迎的青贮玉米新品种[N];山西科技报;2002年
9 通讯员 何志龙;奇台青贮玉米促进畜牧业发展[N];昌吉日报;2008年
10 张照有 宋军元 王伟;青贮玉米取代玉米秸秆青贮[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