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抗胞囊线虫机制及与抗性相关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摘要】:
本论文从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生化本质入手,系统地研究了大豆根系分泌物作用、膜脂过氧化作用、光合能力、物质代谢能力、防御酶系统和几丁质酶活性等多个方面与抗性的关系;本文首次利用我国特有的抗病品种哈尔滨小黑豆(ZDD7170)与辽宁省农科院培育的主栽品种辽豆10成功配制杂交组合,通过分组分离法(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BSA)建立F_4代抗感池,研究了F_4代抗感池之间与抗性相关的差异蛋白。这些对于从根本上揭示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抗性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为培育高抗的大豆品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抗性品种不同时期的根系分泌物对二龄幼虫的趋化性影响呈现出不同规律。总体表现为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对二龄幼虫有较强的吸引性,而抗性品种表现不规律,在线虫容易侵入的幼苗期,某些抗病品种甚至还对二龄幼虫表现出了一定的排斥性。胞囊孵化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感病品种的根系分泌物能明显促进胞囊的孵化,而抗病品种的根系分泌物对胞囊孵化的影响不明显。
2.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种类和含量与大豆抗病性有一定的关系。大豆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总含量随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的增加而降低,抗病品种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到的氨基酸总含量平均为26.77mg·L~(-1),而在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中平均达到87.90mg·L~(-1)。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等几种氨基酸在根系分泌物中的表达量与品种的抗性呈一定的负相关,而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和小粒黑豆中有高量表达而在感病品种中却未检测到,与抗病性关系更为密切。
3.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抗感品种细胞膜系统受破坏程度不同。感病品种细胞膜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根部组织内MDA含量显著增加,电解质渗漏严重:大多数抗病品种中的MDA含量虽然也有少量增加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大,电解质渗漏总体上低于感病品种。
4.物质代谢与抗病性有着密切关系。接种大豆胞囊线虫后供试抗病品种根内可溶性糖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感病品种根内可溶性糖含量低于抗病品种,认为寄主植物可能需要适当的糖类物质作为抗病反应的激发子来抵御线虫的侵染,而根系中低糖含量更有利于大豆胞囊线虫的侵入;受大豆胞囊线虫侵染诱导后,抗病品种根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较大,有明显的升高,这一现象与大豆受侵染后诱导产生与抗性相关的蛋白有一定关系。
5.受线虫侵染后大豆根内防御相关酶系,包括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几丁质酶活性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其中PAL和SOD表现出酶活的动态变化与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抗病性关系更为密切。
6.通过对大豆双向电泳实验条件的优化,确定了以TCA/Acetone法提取大豆蛋白,裂解缓冲液为9M Urea,2M Thiourea,4%CHAPS,100mM DTT,0.5%Carrier ampholyte,4%NP-40,1mM PMSF,2mM EDTA,40mM Tris-HCl,18cm pH4-7IPG StripIEF等电聚焦时间最终控制在8000V,75000vh,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为12%的双向电泳最佳条件。
7.通过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构建抗病品种哈尔滨小黑豆与辽豆10杂交后代抗感池材料,F_4代抗、感池经双向电泳各检测到近500个蛋白点,从2-DE图谱上找到28个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点,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TOF)获得了这28个蛋白点的肽质量指纹图谱(PMF),Mascot数据库搜索比对后,鉴定了16个蛋白质点,它们分别是cytosolic ascorbate peroxidase9(112);ribulosel,5-bisphosphatecarboxylase/oxygenase,Rubisco(87);Oxidoreductase(110);retrotransposonprotein,putative,Ty3-gypsy subclass(36);calmodulin binding protein(131);phospholipase C(243);putative proteasome 20S betal.1 subunit(92);RNA polymerase beta'subunit(356);alpha 2 actin(183);Predieted protein(55,332);hypothetical protein(62,215,298,407,415)。其中,F_4抗病池上调表达的蛋白点(QUALITY)有:87,92,112;仅在F_4感病池中表达的蛋白点(QUALITY)有:183,298,332,407,415;抗病比感病池含量上调3倍以上的蛋白点有110,131;抗病比感病池含量下调3倍以上的蛋白点有:36,55,62,215,243,356。它们分别参与了植物自身的防卫反应、能量代谢、细胞信号传导和转录调控等多个生理生化过程,这些上调或下调的蛋白都是复杂的蛋白调控网络中的一部分,在植物的抗病反应中协同起着重要作用。
|
|
|
|
1 |
张东升;抗性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侵入和发育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1995年03期 |
2 |
郑延海,闫世纯;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鉴定及大豆种质资源对其抗性的评价[J];植物保护;1997年04期 |
3 |
陈理来;;ARF:一种防治线虫的潜在生物药剂[J];世界农药;2005年02期 |
4 |
李进荣,段玉玺,陈立杰,薛春生;大豆根瘤内生细菌对大豆胞囊线虫影响研究[J];大豆科学;2005年02期 |
5 |
孙漫红,刘杏忠,缪作清;大豆胞囊线虫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2000年03期 |
6 |
梁定东,武扬,郑经武;大豆胞囊线虫种内群体rDNA-ITS区的比较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7 |
王志,李原萍,穆志新,田齐建,师颖;大豆种质资源抗SCN4号生理小种的鉴定研究[J];大豆通报;2005年01期 |
8 |
郑延海,阎世纯,贾爱君;盆栽大豆胞囊线虫接种及大豆抗性资源的再评价[J];中国种业;1999年02期 |
9 |
梁晨,赵洪海,吕国忠;施用农用化学品及生防制剂的大豆胞囊线虫田根际真菌区系动态[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10 |
吴海燕,段玉玺,陈立杰,刘维志;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对田间大豆胞囊线虫群体动态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2年02期 |
11 |
朱知运,包河军,董汉文,赵立成,林秀杰,韩继光;环保型大豆重迎茬专用肥防治大豆胞囊线虫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年04期 |
12 |
齐军山,陈品三,胡起宇,王寿华;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鉴定及其比较电泳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3年03期 |
13 |
张东升;大豆胞囊线虫侵染泡桐和豌豆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5年03期 |
14 |
罗江,王志敏,李春梅;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及防治[J];农业与技术;2001年03期 |
15 |
范圣长,段玉玺,陈立杰;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内寄生真菌研究[J];大豆科学;2004年01期 |
16 |
段玉玺,陈立杰,远方,吴海燕,王惠;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机制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17 |
王昌家,宋超英,张新德,谢云清,刘杏忠,王明祖;淡紫拟青霉菌料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后效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1997年01期 |
18 |
齐军山,李长松,李林,陈品三;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及其鉴定技术[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0年04期 |
19 |
许艳丽,温广月;大豆主要病虫害研究概况—Ⅰ大豆线虫病[J];大豆通报;2005年01期 |
20 |
王惠,段玉玺,陈立杰,薛春生;大豆抗胞囊线虫病S11_(700)特异性抗性基因标记[J];种子;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