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生理分化和遗传多态性研究

赵辉  
【摘要】: 本论文从寄主-病原菌互作角度,采用性状培养、Ht单基因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同工酶电泳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AFLP)和血清学技术,系统研究了我国玉米大斑病菌(Exerohilum turcicum)生理分化和遗传多态性。 本研究从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和种群变化等方面,全面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玉米大斑病危害加重的原因。采用两套Ht单基因(Ht1、Ht2、Ht3和HtN)鉴别寄主,对2005年和2006年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和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共10个省区28个地区的204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0、1、2、3、12、13、23、123和23N等9个生理小种,其中0号和1号生理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62.25%和19.12%。毒力频率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菌小种组成对Ht1抗性基因的毒力频率最高,为33.33%;对HtN抗性基因的毒力频率最低,为1.47%。Ht1和Ht2抗性基因在我国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性“丧失”。玉米大斑病菌不断有新小种出现,生理分化明显。生理小种组成较复杂的省份为东北三省、河北和四川等地区。 本研究从病原物的环境适应性、同工酶和DNA多态性等方面,系统探讨了导致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利用继代培养、连续接种和rDNA ITS序列比较,探明了在稳定的寄主选择压力条件下,玉米大斑病菌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和rDNA-ITS序列是相对稳定的,rDNA-ITS序列同源性达96.9%~100%。在培养性状方面,玉米大斑病菌不同生理小种间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产孢量、孢子萌发和菌落产色素能力均存在明显的多态性。在同工酶方面,玉米大斑病菌不同生理小种在6种同工酶水平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其中酯酶(E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多态性尤为明显。这种同工酶水平上的多态性,反映了病原菌遗传表达的多态性。在DNA遗传多态性方面,采用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AFLP)分析了玉米大斑病菌的遗传变异,供试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6~1.0之间,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多态性。聚类结果表明,该病菌的遗传多态性与其生理分化存在明显相关性。但不同地域的同一生理小种的菌株相似系数达到了1.00,说明其生理分化与地域无关。 在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辅助鉴定方法的研究方面,本研究首次利用AFLP特异条带序列设计,筛选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特异引物,引物组合可以为0、13号等生理小种鉴定提供准确的分子生物学辅助鉴定。在病原菌遗传多态性的基础上,首次利用免疫学方法制备了玉米大斑病菌1、2、12、13号生理小种的抗血清,在提高抗血清稀释度的情况下,经效价、交叉反应、ELISA和Western blot试验,发现1、12号生理小种菌株的抗血清表现出小种特异性。 本研究完成了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各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高抗品种占17.86%,中抗至抗的品种占53.57%。抗病性鉴定结果与品种系谱相关性分析表明,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与品种血缘关系相关。另外,气候条件对抗病性鉴定结果亦有影响。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玉米大斑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新小种的出现及其种群数量的上升和某些垂直抗病品种抗性的“丧失”是玉米大斑病逐年加重的重要原因。寄主更换的选择压力变化和病原菌种群内的遗传多态性是玉米大斑病菌发生变异的重要原因。AFLP和免疫学技术可以作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辅助鉴定技术。辽宁省主栽品种对玉米大斑病菌主要优势小种表现出较好的抗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桂秀梅,董金皋,侯晓强;中国2001年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孙淑琴;温雷蕾;董金皋;;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小种及交配型测定[J];玉米科学;2005年04期
3 侯晓强;范永山;董金皋;马继芳;;玉米大斑病菌有性杂交F_1代菌株的生理小种鉴定和AFLP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06年03期
4 刘国胜,董金皋,邓福友,郭爱国,张凤国,臧漫辉;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新命名法的初步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6年04期
5 赵辉;高增贵;张小飞;庄敬华;隋鹤;;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6 吴纪昌;陈刚;邹桂珍;张铁一;刘春坛;许亚贤;;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初报[J];植物病理学报;1983年02期
7 刘爱国,张成和;河北省玉米大斑病病菌小种生理分化研究[J];玉米科学;1995年S1期
8 高卫东,戴法超,朱小阳,武广明,吴仁杰,金晓华;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4年02期
9 董金皋,周宗山,李正平;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组分Ⅱ的化学结构[J];植物病理学报;2000年02期
10 邢继红;董金皋;;玉米大斑病菌菌丝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J];植物病理学报;2006年02期
11 董金皋,康绍兰,王艳霞,和有杰,黄梧芳;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致病毒素产生的条件及其特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12 高金欣;吕淑霞;高增贵;庄敬华;张小飞;张硕;;东北地区2009年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动态分析[J];玉米科学;2011年03期
13 韩建民,姜丽,王惠哲,董金皋;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对玉米叶片木质素含量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14 马继芳,范永山,张静柏,董金皋;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5 张建成,范永山,董金皋;玉米大斑病菌毒素对玉米叶肉细胞脂氧合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03年05期
16 纪伟波;何海军;赵松涛;焉山;付东波;;黑龙江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J];玉米科学;2010年01期
17 ;玉米大斑病国外文献汇编[J];天津农业科学;1974年01期
18 兰光燮,王宗明,陆宁,李雷松,周建华,周艳;黔西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Helmithosporium turcicum Pass)生理小种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3年04期
19 董金皋,闫淑娟;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对玉米细胞CAT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1999年04期
20 宋宪军;赵洪池;赵文双;;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令晓;纪莉景;冯为民;;黄淮海地区玉米小斑病菌遗传多态性初步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霁;侯一平;吴谨;李英碧;王玉芳;魏玉峰;;中国人群9号染色体10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及其在法庭医学中的应用[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3 丁梅;王保捷;李春梅;李剑平;刘利民;;间-a-胰蛋白酶抑制剂(ITIH1)的遗传多态性[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邹浪萍;李正坚;李德林;申滨;褚嘉佑;;云南普米族六个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调查[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李庆云;万欢英;李敏;王晓斐;黄绍光;;中国南方汉族人触珠蛋白遗传多态性与OSAHS合并心血管损害关系初步研究[A];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彦珍;马荣才;谢华;魏建华;;优良无性系毛白杨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7 孙光云;;用Amp-FLP技术研究中国汉族群体D4S95位点遗传多态性[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8 李生斌;杨焕明;;中华民族STR基因遗传多态性(Ⅱ)[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刘新社;刘雅诚;李生斌;;中国东乡族线粒体DNA序列遗传多态性的研究[A];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应斌武;石美森;邓建强;云利兵;张霁;侯一平;;性染色体STR基因座在中国汉族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及应用[A];中国法医学最新科研与实践(二)——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精选[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辉;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生理分化和遗传多态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2 赵春霞;基因序列变异分析的方法研究及其临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4年
3 曹志艳;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4 王桂清;玉米灰斑病菌(Cercospora zeae-maydis)生物学多态性与生理分化机理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3年
5 张逸凡;氯诺昔康临床药物动力学及代谢的遗传多态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6 李志勇;调控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的CaM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7 郝志敏;玉米大斑病菌G蛋白和磷脂酶C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8 刘颖;CYPIIE1与GSTP1多态性及mRNA水平在酒精性肝病中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裴黎;毒品原植物大麻DNA检测技术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10 谷守芹;调控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的STK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金欣;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生理分化和遗传多态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2 桂秀梅;玉米大斑病菌遗传多态性与有性态诱导[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3 张桂珍;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球毛壳菌对其生防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张涛;南江黄羊微卫星多态性及多胎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5 高倩;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SSR标记及地理种群遗传多态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6 郭莉;四种后睾科吸虫的遗传多态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7 张旭刚;大足黑山羊与周边黑山羊品种(群体)mtDNA D-loop序列多态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申子刚;家蚕微孢子虫CQ1分离株的遗传多态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刘娟;大仓鼠种群春秋季节RAPD和SSR遗传多态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兑立栋;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和抑郁症及药物疗效的关联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惠安;柑橘秋冬促花六招[N];湖南科技报;2006年
2 张荔子;血样有助于破解遗传之谜[N];大众卫生报;2003年
3 广州医学院附属二院 陆志城;遗传因素与药物作用息息相关[N];医药经济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周芹 郑瑶;丝路驼铃再度唱响[N];重庆日报;2008年
5 陈斌;果树环剥防止十个“不当”[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6 记者 马芳;人类首获自身参考基因组数据集合[N];南方日报;2010年
7 永红;HIV:令人吃惊的突变高手[N];医药经济报;2002年
8 中国科学院遗传及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人类学博士 金峰(蒙古族);从分子遗传学看人类的起源[N];中国民族报;2002年
9 记者 胡航宇;西南大学完成家蚕全基因组图谱[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记者 易运文;“千人计划”解密人类生老病死[N];光明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