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copath模型的獐子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功能评价
【摘要】:基于Ecopath with Ecosim(Ew E)6.4软件,构建了獐子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比较分析獐子岛人工鱼礁海域结构和功能,量化该海域生态系统发育的成熟度及稳定性等特征。本研究完成了2010年到2012年三个Ecopath模型并分析了三个时期海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结构和功能变化,根据人工鱼礁区特点构建了23个功能组,基本覆盖了该海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全过程。本研究通过对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与生态营养转化效率结果表明:(1)2010-2012年系统中虾夷扇贝、许氏平鮋及大泷六线鱼等生物营养级升高;(2)皱纹盘鲍的捕食重叠度指数降低,许氏平鮋的猎物重叠度指数降低;(3)该生态系统能量转化效率由2010年的11.1%升至2012年的13.3%;(4)3个时期獐子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的FCI值小于0.1,再循环率较低,NSP值较高,杂食指数(SOI)、联结指数(CI)、和平均能流路径(MPL)连续升高。(5)2010-2012年虾夷扇贝生态容纳量分别为124.7 t·km-2、168.5 t·km-2和217 t·km-2,分别是生物量的4.72、5.67和6.29倍。总体说明獐子岛人工鱼礁区海域生态系统处于尚未稳定的发育早期,逐渐向成熟期发展,较高的剩余产量为该海域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
|
|
|
1 |
王云新;冯吉南;中村充;;建造人工鱼礁适当地点的判定[J];水产科技;2002年03期 |
2 |
沈镇平;江苏赣榆海洋人工鱼礁建设启动[J];中国水产;2003年06期 |
3 |
米振琴;深圳进行人工鱼礁建设[J];中国水产;2003年06期 |
4 |
潘致平
,赖伟春
,贾春斌;香港人工鱼礁建设与我们可借鉴的经验[J];渔业现代化;2003年05期 |
5 |
李文涛,张秀梅;关于人工鱼礁礁址选择的探讨[J];现代渔业信息;2003年05期 |
6 |
李文涛,张秀梅;我国发展人工鱼礁业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现代渔业信息;2003年09期 |
7 |
刘同渝;;人工鱼礁的饵料效应(一)[J];水产科技;2003年04期 |
8 |
尤永生;人工鱼礁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渔业现代化;2004年04期 |
9 |
王波,武建平,高峻,贾世敏,张成启,牟洪涛,张杰东;关于青岛建设人工鱼礁改善近海生态和渔业环境的探讨[J];海岸工程;2004年04期 |
10 |
林光纪;人工鱼礁物品经济学特性[J];福建水产;2005年02期 |
11 |
杨吝,刘同渝,黄汝堪;人工鱼礁建设实绩考察[J];现代渔业信息;2005年11期 |
12 |
于广成;张杰东;王波;;我国人工鱼礁开发建设的现状与前景[J];渔业现代化;2005年06期 |
13 |
杨吝;刘同渝;;我国人工鱼礁种类的划分方法[J];渔业现代化;2005年06期 |
14 |
杨吝;刘同渝;黄汝堪;;人工鱼礁的起源和历史[J];现代渔业信息;2005年12期 |
15 |
于广成;张杰东;王波;;我国人工鱼礁开发建设的现状与前景[J];海洋信息;2006年01期 |
16 |
杨吝;;《中国人工鱼礁的理论与实践》出版[J];现代渔业信息;2006年01期 |
17 |
陈心;冯全英;邓中日;;人工鱼礁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8 |
于沛民;张秀梅;;日本美国人工鱼礁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渔业现代化;2006年02期 |
19 |
鲁伟;姜明成;葛坤;;我国人工鱼礁的发展现状与策略[J];科学养鱼;2006年08期 |
20 |
钟术求;孙满昌;章守宇;张硕;;钢制四方台型人工鱼礁礁体设计及稳定性研究[J];海洋渔业;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