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骨质疏松评价指标—股骨颈压缩强度指数与人类遗传学相互关系的研究

于娜  
【摘要】:前言 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疾病,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骨质疏松性骨折。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骨质疏松症以及其所导致的严重后果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健康问题,备受老年病学者的关注,并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并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是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 OF)的重要危险因子。骨密度是一种由多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复杂性状,它有很强的遗传性,其遗传率高达50%-90%。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以骨密度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替代研究表型运用于遗传学和临床等方面的研究。然而,流行病学调查已经证实骨密度在不同的人群和种群中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因此若运用BMD来评估种族间的骨折风险差异,往往有失精准。在临床上或是遗传研究中,正确的运用合适的表型指标,对于准确诊断疾病和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都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一个良好的可以准确评估种族间骨折风险差异的指标急待发掘。股骨颈压缩强度指数(Compression strength index, CSI)是独立于BMD的OF风险因子,CSI用于测量个体对于作用于股骨颈主轴上面相当于体重重量的压力的抵抗能力。此指数提供大量骨强度相关信息,进而更有助于对股骨颈骨折风险的评估。该指数的遗传性易很高。 本文主要目的是:比较评估骨折风险的新复合指标——CSI与BMD和股骨颈宽度(Femoral Neck Width, FNW)两个普遍应用的骨学表型指标在预测骨折风险中的差异;以CSI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替代表性,运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全基因组连锁研究的方法,找出与CSI变量相关的骨折相关基因和区域,并研究相关基因和区域在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中的可能潜在意义。 实验材料和方法 1、材料 此次试验研究,以来自于中国人群和高加索人群的两个特大样本作为实验对象。研究志愿者一部分是来自美国中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周边和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周边的高加索起源白人(Caucasian Whites),研究从一个大的样本库中挑选出所有符合本研究要求的个体,该部分样本即具有相关的表型指标信息、骨折信息史又具有完整的遗传信息。本人亲自参与该部分数据库的构建,其中包括数据的采集、样本的制备和最后的统计分析。研究志愿者另一部分是来自中国西安和湖南的中国汉人(Chinese Han),研究也是从一个大的样本库中挑选出所有符合本研究要求的个体,该部分样本仅具有相关的表型指标而不具有相关的遗传信息。这部分数据的采集工作由合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的相关部门完成,本人仅负责该部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研究使用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Quantitative Digital Radiography (QDR)系列1000,2000+或4500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来测量股骨颈骨密度和骨的投照面积,单位分别是g/cm2和cm2。 本研究的全基因组SNP分型采用Affymetrix公司的500K芯片套装完成,实验工作由合作方美国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的Vanderbilt Microarray SharedResource (http://array.mc.vanderbilt.edu/)完成。 连锁分析的基因分型由Marshfield医学中心完成,每个样本均采用410个微卫星标记进行基因分型,微卫星标记的平均群体杂合度为0.75,相邻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8.9cM。 2.方法 一般的统计分析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包完成(SPSS Corp, Chicago, IL, USA);关联分析由HelixTree软件完成;连锁分析由SOLOR (Sequential Oligogenic Linkage Analysis Routines)软件完成。 结果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本实验研究第一次就CSI特点以及其与BMD和FNW在预测股骨颈骨折风险中的差异进行研究,第一次运用CSI作为遗传学指标,运用于寻找与骨质疏松或骨折相关的基因和位点区域。 结果发现: 1、CSI是与FNK BMD和FNW相比,能更好的反映和预测股骨颈骨折风险的因子。首先,中国人群样本的CSI值高于高加索人群,这一发现与流行病学中对于两种族间股骨颈骨折发生率的调查结果相一致——中国人群股骨颈骨折发生率低于高加索人群。本实验研究对于CSI在反映不同种族骨折发生率中是一个极大的突破。其次,通过计算三者的比对比发现,CSI在预测骨折风险中也是一个良好的指标,特别是在校正了相关协变量之后。最后,在研究样本中,CSI随年龄的增高逐年递减,同老年人的骨折发生率较高相一致,从而进一步印证了CSI在预测股骨颈骨折风险中的全面性和正确性。 2、CSI综合了BMD,股骨颈尺寸和体测指标的信息,准确衡量股骨颈承受作用于其主轴上相当于体重重量的压力的能力。而股骨颈骨折主要也是在这种力的作用下引起的, CSI将是一个既直接又可靠的股骨颈质量和强度预测指标。鉴于目前的骨质疏松学的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以BMD为研究表型,如果将CSI运用于遗传学研究,作为遗传学表型探讨骨质疏松的遗传学规律,相信将会开辟一个崭新的领域。在本次研究中,首次运用CSI这一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新指标,对1000个高加索人群的随机样本,采用Affymetrix公司的500K芯片套装以及相关的统计学工具进行了该指标的首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关联分析的结果是,发现了一个与骨质疏松相关的新基因HS3STl,其29个SNP位点的P值均小于0.05,两个位点(rs4916641和rs6448751)的P值最为显著,达到了全基因组的显著水平。HS3ST1基因有硫酸乙酰肝-葡萄糖胺3-氧硫转移酶的活性,硫酸乙酰肝转换的活性,以及限制乙酰胺合成速度的作用。其对于骨质疏松的影响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在本次研究中,首次运用CSI这一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新指标对来自451个家庭的4,498个高加索人样本,使用SOLAR (Sequential Oligogenic Linkage Analysis Routines)软件对所有个体进行首次全基因组范围的多点连锁扫描。连锁分析的结果是,发现了三个连锁信号较强的染色体区域按LOD值大小依次为20p11.23、6q22.33、2q36.1。将本次的研究成果与早前的研究成果加以比对,发现有重叠的区域存在。另外在本次研究中,把“关联分析和连锁分析等的研究结果适于进一步的整合”的实验理念运用于本次研究中,简单的以染色体物理厘摩为桥梁,将本次全基因组连锁分析(Genome-Wide Linkage Studies, GWLS)结果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结果相结合,并且发现了一个可能的骨质疏松相关基因ARFGEF2。而且ARFGEF2基因中有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连锁不平衡,并且与CSI的变异高度相关。目前发现该基因与大脑皮质结构畸形以及重复感染相关,其对于骨质疏松的影响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结论 研究首次证明了CSI是较BMD和FNW更好的预测骨折风险的表型指标。其次,研究首次以CSI作为遗传学表型指标,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发现了两个基因,HS3ST1和ARFGEF2,以及三个染色体区域20p11.23、6q22.33、2q36.1,可能与CSI的变异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对于在人群中预防、治疗及诊断骨质疏松症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杰,于敬贺,姜炳春,英强;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J];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2001年02期
2 康健;别让骨质疏松症走近你[J];农家参谋;2001年10期
3 杨先碧;振动可以治疗骨质疏松[J];发明与革新;2002年03期
4 黄燕兴,黄新芳;从94800例住院患者分析骨质疏松症诊断的滞后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21期
5 刘培成;新疆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2002年工作总结[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年01期
6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成员[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年01期
7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名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年01期
8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企业委员名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年01期
9 常静;骨质疏松:涉及多学科的公众健康问题[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3年18期
10 王杰;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J];生物磁学;2004年02期
11 ;研究发现洋葱成分有助缓解骨质疏松症[J];食品科学;2005年06期
12 崔寿昌;;骨质疏松症的预防[J];中国健康教育;2006年07期
13 戴锦中;;骨质疏松症的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17期
14 ;用计算机可以判断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疗效[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8年04期
15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即将创刊启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年09期
16 ;防骨质疏松 运动最重要[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9期
17 颜炳龙;;骨质疏松的诊治与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31期
18 杨茜姝;张志;王旭;;36例偏瘫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的辅助治疗[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年03期
19 佚名;;“骨质疏松”的十大防治误区[J];安全与健康;2009年09期
20 唐威;李春凤;李武;张慧;;骨质疏松门诊患者对骨质疏松症认知的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2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伟民;阎华;朱东;赵双龙;;不同运动方式对骨质疏松影响的模拟研究[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石印玉;詹红生;;骨质疏松症诊断疗效标准[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薛俊玲;孙海岚;蒋宝泉;陈婷;杨剑;何秀梅;唐蓉;刘洁;;重庆市某中小学教师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及其与营养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12届全国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4 陈锦平;;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鉴别[A];2009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杨迪生;;癌症治疗相关骨质疏松的诊治[A];2009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高海青;;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A];第三届泰山微量元素高级论坛汇编[C];2009年
7 郑少雄;;骨质疏松症诊治及钙剂的临床应用[A];第三届泰山微量元素高级论坛汇编[C];2009年
8 李梅;;雷奈酸锶(Strontium Ranelate)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A];2009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症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陈德才;;抗吸收骨质疏松药物进展[A];2009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症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周滨;;论脊椎骨质疏松症[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骨质疏松症中骨骼肌线粒体的功能变化及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马宗民;各向异性骨再造理论模型及骨质疏松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朱东;骨质疏松的过程模拟及高频低载振动对抗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曦;骨质疏松症相关表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洪秀梅;中国人群骨质疏松症的遗传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李秋军;骨质疏松脊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临床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7 郭燕;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性状易感基因定位的系统遗传学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9年
8 王建卫;骨质疏松对大鼠中晚期骨折愈合的影响及辛伐他汀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质量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9 谭丽君;骨质疏松及肥胖相关表型的遗传变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厉孟;新型多孔自固化人工骨治疗骨质疏松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堃;骨质疏松兔模型的建立与体外冲击波在骨质疏松局部治疗中的可行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2 徐赫男;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刘勇;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畅征;低强度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5 赵妍;定量CT测定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张睿;持续与间歇1-7天振动对抗悬吊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赵德来;健骨灵加减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杨林;带有时间历程的松质骨骨质疏松过程的模拟[D];吉林大学;2006年
9 黄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雷巍;骨质疏松的模型计算及其光测软件的实现[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忠厚;应在基层建立骨质疏松中心[N];健康报;2004年
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防治中心 章振林(博士) 核医学科 马寄晓(教授);骨质疏松误区解析[N];家庭医生报;2003年
3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副主任医师 王言贵;怎样能知道患了骨质疏松症[N];家庭医生报;2004年
4 特约撰稿 林斯其 特约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著名内分泌专家、博士生导师 廖二元 教授;骨质疏松与补钙[N];家庭医生报;2004年
5 吉步坤;轻松跳跃预防骨质疏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6 容小翔;身痛不止骨质疏松症作崇[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7 沈浩 张文荣 唐步顺 王先华 东诚 曹霞 王伟;冬季 警惕骨质疏松引发骨折[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8 市四院 齐新生;骨质疏松症的防治[N];无锡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吴佶谊;绝经后妇女易骨质疏松[N];信息时报;2003年
10 朱国旺;防治骨质疏松我们共同的责任[N];中国医药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