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阿托伐他汀治疗大脑中动脉及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疗效的研究
【摘要】: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准确诊断并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及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社会意义。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被认为是活体分析颅内动脉管壁的可靠检查方法。我们假设通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可以精准评估症状性大脑中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期间斑块变化特点,并对阿托伐他汀药物疗效评价提供更丰富的信息。然而磁共振血管壁成像不能从细胞及组织层面反应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病理生理变化,且无法活体获取斑块组织。因此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建立了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似的实验动物模型,评价实验动物动脉斑块磁共振血管壁成像与其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并希望可以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动脉粥样硬化随访患者的磁共振结果变化情况提供病理组织层面的解释依据。方法:我们设计并开展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前瞻性、单臂、单中心、12个月随访观察性研究(Chi CTR2000034235)。招募的受试者分别在治疗前(基线水平),接受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接受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和相关血液生化检查。收集受试者基线水平的临床相关信息,并分析各随访时间点磁共振血管壁图像特点及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分析磁共振血管壁图像变化与血液生化检查结果的相关性。采用腹主动脉球囊扩张术配合高脂饮食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在建模过程中分析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及腹主动脉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图像变化,以病理结果作为建模成功的参考标准。建模成功后将兔随机分成药物治疗组及正常饮食组进行6个月的降脂治疗,在接受降脂治疗后的第1,3,6个月分别进行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检查及血液生化检查并分析其相关性,建立影像-病理对照。结果:本研究共招募受试者46位,完成随访受试者共24位。在12个月随访时间内,受试者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呈逐渐下降趋势。同基线水平相比,随访1个月及3个月时间点,所有受试者的大脑中动脉斑块未见明显变化;随访终点时共有14位受试者(58.3%)斑块发生逆转,受试者发生斑块逆转的平均时间为9.85个月;10位受试者(41.67%)在随访期内大脑中动脉斑块始终保持稳定,无明显变化。持续12个月的降脂治疗可以逆转斑块,但并不能逆转血管重构,改变斑块的形状、分布及改变斑块信号特点。受试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改变与斑块逆转密切相关。球囊扩张术后连续高脂饮食2个月可成功建立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定性评价斑块及血管变化方面与病理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药物治疗组在治疗时间内兔血清脂蛋白浓度呈显著递减趋势,而正常饲料组血清脂蛋白改变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兔腹主动脉附壁斑块治疗1个月附壁斑块无明显异常改变,治疗3个月附壁斑块体积缩小,治疗6个月附壁斑块未见进一步明显改变。正常饲料组兔腹主动脉附壁斑块同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药物治疗组兔腹主动脉病理切片及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治疗时间内形态学上的表现基本一致。结论: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以准确评估大脑中动脉斑块接受降脂治疗后的变化特点。中国北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持续接受10个月以上的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有效稳定及逆转斑块,同时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变化是影响斑块稳定及回缩的独立因素。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以准确评估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及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斑块的形态学变化情况,并可以间接反映斑块变化的病理生理特点,在定性及定量评价斑块方面与病理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动脉粥样硬化新西兰大白兔在接受阿托伐他汀(4.8毫克/日)治疗3个月后动脉斑块可以出现逆转,但无法改变斑块分布、斑块形状及逆转血管重构。病理结果提示斑块的逆转主要体现在脂质核心的缩小,斑块的稳定主要体现在巨噬细胞浸润减少及纤维帽厚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