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关系
【摘要】:
前言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为多致病因素而致的疾病。以往,国内外公认的冠心病四大危险因素是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和高血压。以上的危险因素均可导致冠状动脉的闭塞和狭窄的加重,但是,它们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仍为近年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关系,为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材料
1.1 对象:以1999年1月—2001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临床第一医院,540例做冠脉造影的住院病人且资料完整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77例,年龄在27—87岁,平均52.82±11.67岁。女性为163例,年龄在31—82岁,平均57.58±10.25岁。
1.2 分组:(1)冠状动脉有病变组: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判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有病变者。(2)冠状动脉无病变组: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判断冠状动脉正常。
实验方法
2.1 危险因素调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之前,取过夜空腹12小时静脉血做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
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空腹血糖水平的测定,并对每一个
病人进行吸烟(每日吸烟支数、吸烟年限X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进
行调查。
Z2 冠状动脉造影:有心脏科心导管专业医师操作,取左前
斜位、右前斜位加头脚轴状位投影观察冠状动脉病变。
2.3 数据统计学处理:本组资料应用SpSSS.0软件分析,各
组均数以均数士标准差(X。SD)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
料用 X’检验;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危险因素与冠状动
脉病变程度的强度,采用多元SPe一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采
用IngishC回归分析。
结 果
1.年龄 3 60岁、男性病人、有高血压病史、有糖尿病病史、
有吸烟史、有高空腹血糖、有高胆固醇血症、高的低密度脂蛋白、低
的高密度脂蛋白、有低的载脂蛋白A、有收缩压升高,有舒张压升
高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的病例数明显高于出现冠状动脉正常的病例
数。高的载脂蛋白B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的病例数高于出现冠状
动脉正常的病例数。甘油三酯出现的冠脉病变的病例数与出现冠
脉正常的病例数相比未明显增高。
2.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病变组与无病变组,两组间
的年龄、吸烟指数、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血浆总胆固醇、低
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水平均高于无病变组,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
的意义。男性较女性更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病变组:高密度脂
蛋白、aPOA水平低于无病变组。两组间的糖尿病病程、甘油三酯
水平、aPOB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的意义。
3.随着年龄、高血压病程、血浆总胆固醇、空腹血糖水平增
高,病变累及的范围逐渐增大。
·二·
4.经Speannan相关分析表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与病
人的年龄、吸烟指数、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血
浆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载脂蛋白B水平\空腹血糖
水平呈明显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呈负相关;与血
浆甘油三酯无相关性
5.在危险因素所累及的冠状动脉中,以左前降支的病变数
最多,其次是右冠状动脉,最少累及的是左主于。年龄歹皿岁患
者发生的病变数最多,其次为男性患者、有高血压史、有吸烟史、收
缩压升高、低的高密度脂蛋白、年龄<6O岁、高胆固醇血症、高的
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女性、高空腹血糖、糖尿病病史,最少
是高的载脂蛋白B。
6.病人的年龄、高血压病程、吸烟指数、血浆总胆固醇水平、
空腹血糖水平为冠状动脉病变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载
脂蛋白A为冠状动脉病变独立保护因素。以上独立危险因素的
危害作用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吸烟指数,高血压病程,年龄,血浆总
胆固醇水平,空腹血糖水平。独立保护因素的保护作用由强到弱
的顺序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水平。
讨 论
心血管病对我国人群的健康威胁日益增大,近60年来,CHD
危险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广泛、深人的研究,目前公认的危险因
素是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和吸烟,不仅因为这些因素独立地
影响CHD的发生,而且这些因素存在广泛和影响强烈。
从本研究结果(表二-表6)发现,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高胆
固醇、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这四种因素无论在540例病例中所占有
的比例,还是对病变的血管、累及的范围、病变的程度、都有相当大
的作用。从致病机制上来讲,因由高血压易造成动脉内膜的损伤,
·3·
脂质易于沉积,因高胆固醇和较低高密度脂蛋白使脂质沉积量加
大,损伤加重。吸烟也造成动脉内膜的损伤,脂质乘机沉积。从而
多个危险因素相互之间的恶性循环。
国内学者张小平等人研究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
程度的关系的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病人的年龄、吸烟指
数、血浆总胆固
|
|
|
|
1 |
宫建丽,朱兴雷,许法运,刘同宝,张兴华;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的比较[J];山东医药;2002年20期 |
2 |
李益民,崔吉君,胡大一;左室梗塞不同部位合并的右室梗塞[J];中国循环杂志;1991年S1期 |
3 |
金玉兰,岑浩望,陈钢;衰竭性运动对小鼠心肌结构影响的初步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2年01期 |
4 |
蔡力杰;;6例过敏性紫癜腹型的十二指肠黏膜病变特点[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5年01期 |
5 |
罗征祥,张镜方,蔡增欣,曾侃;成人法乐氏四联症完全矫治术的治疗经验[J];中国循环杂志;1986年01期 |
6 |
刘志仁;中专病理学模拟试题[J];护理研究;1989年02期 |
7 |
任万英,李华,赵丽婷;内镜下过敏性紫癜胃、肠粘膜病变特点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8 |
李勤新;角膜摄相技术[J];眼科研究;1992年03期 |
9 |
张杰;彭良清;;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分析、冠脉病变特点及治疗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6年07期 |
10 |
周鹏,胡大一,金新新;不稳定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病变特点[J];中国医刊;2001年07期 |
11 |
李兵顺;郄兰霞;何朝霞;任桂芳;王慰;梁志会;白振杰;;EB病毒感染所致肝脏损伤的临床类型及特点[J];中国医药;2007年09期 |
12 |
缪秋娴;;子宫内膜异位症腹部疼痛与病变特点的临床关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0期 |
13 |
马建新,于海,张淑英;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的病变特点及与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J];农垦医学;1999年04期 |
14 |
陈晖;姚道阔;张欣;郑志昌;周力;王国栋;韩炜;李虹伟;;50岁以下绝经与未绝经女性冠心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年S1期 |
15 |
李全岳;林根柏;吕良;陈自红;黄明功;冯文勇;王德文;;车辆辗压伤病变特点[J];广西医学;1993年02期 |
16 |
卢卓强;晋学庆;;180例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8年09期 |
17 |
王志刚;冀玉香;潘志祥;夏增胜;;绝经前女性和青年男性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0年12期 |
18 |
高丽芳,张黎,汲宏磊,姜官香;急性心肌梗塞、稳定心绞痛冠脉病变特点比较[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6期 |
19 |
胡金香,万智勇,卓德强;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特点与误诊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1年01期 |
20 |
王柏苓,吴法尧,李从仁;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丛状肺动脉病)的病理形态学观察——附2例尸检报告[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