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异丙酚预处理对复苏后大鼠大脑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摘要】:
呼吸循环骤停是麻醉期间最严重的并发症。即使暂短的呼吸循环停止也会对大脑造成一定的损害,导致不良的预后。迄今为止,脑缺血后脑组织损伤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细胞培养;2.器官再灌注;3.夹闭血管法。虽然这些模型方法可以观察缺血组织细胞变化特征、探索出影响损伤过程的主要因素,但它们不可能用来评估复苏后综合症及远期效果。因为,大脑在呼吸循环骤停期间及复苏后的损害不但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其它脏器功能及周身体液、内环境(如炎性细胞因子)等的影响。所以,准确模拟呼吸循环骤停和复苏后的临床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已经探明多种药物预处理有大脑保护作用,但因麻醉的复杂性,这些方法在临床均难以实施。本研究采用了大鼠窒息性呼吸循环停止模型,旨在更准确模拟临床麻醉中(如脱管等)呼吸、循环停止后复苏的过程,为临床提供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
氯胺酮、异丙酚是临床广泛使用的静脉麻醉药。有实验证明:静脉麻醉药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包括:(1)抑制自由基的产生;(2)直接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3)抑制缺血、缺氧导致的兴奋性谷氨酸受体活化。氯胺酮为非竞争性NMDA受体抑制剂,可以抑制细胞内钙离子升高。异丙酚能够有效抑制自由离子的产生和直接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本实验采用大鼠窒息性呼吸循环停止及复苏模型,通过异丙酚、氯胺酮对大鼠预处理,探讨异丙酚、氯胺酮对完全性全脑缺血(窒息性呼吸、循环停止10分钟后复苏)大鼠大脑的保护机制。观测指标包括:1.大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2.大脑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蛋白表达、
核转录因子NF一KB活性;3.大脑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Bcl一2、Bo mRNA
表达。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动物选择和准备
选用Wistar大鼠,雄性,体重160一2309,由本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实验前禁食12时,不禁水。
2.实验器材和药品
本实验在本学院动物实验中心进行。
器械:显微手术器械、多导生理监测仪(日光)、大鼠固定器、立式白炽
灯、小动物呼吸机、微量输液泵、压力换能器、麻醉机、离心机、液氮灌。
药品:异氟醚(亚培公司)、肝素、肾上腺素、碳酸氢钠注射液、维库澳
钱、异丙酚(捷力康公司)、氛胺酮(国产)
二、实验方法
1.模型的建立采用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最先报道的大鼠室息性呼吸
循环停止及复苏模型(1 998),并加以简化改进。
大鼠在面罩下吸人异氟醚(4%)接受麻醉诱导,待翻正反射消失后被
固定于操作台上。气管插管,接小动物呼吸机(美国产HAVER7伽心型)。
机械通气,控制PE冗O:在35rxUnHg一45mmHg(通气参数:lm】/1009,40次/
面n)。异氟醚吸人维持麻醉(浓度在1 .5一2.0%)。
连接6导联心电图。将热电藕探头插人右侧外耳道,测定鼓膜温度。
将白炽灯t于操作台上方,控制鼓膜温度在37℃一38℃之间。
术野常规消毒后,取腹股沟切口,游离左股动、静脉。左股静脉插管后
给予维库澳胺0.02m岁1009)并全身肝素化(50U/loog)。左股动脉插管
(10.0土0.56)cm,前端达到升主动脉处,导管远端连接三通后,一端连接压
力换能器用于连续测定动脉压,另一端留!备采血和复苏用。监测记录
MAP、HR、ECG和体温。
在窒息前静注人维库澳胺和肝素(0.olm岁1009,50U/l加g),并采集动
脉血(0.25血Uloog),与肝素50U/l 009、NacO3 0.ltn]阮/1009、肾上腺素4
月
林岁1009混合制成”复苏合剂”。
动脉采血后,停止机械通气并夹闭气管导管。2 .51土0.82分钟后心电
机械分离或心电活动消失;MAP小于10mmHg。持续10分钟后,经由左股
动脉插管注人”复苏合剂”。同时,开放气道机械通气。2.61士0.63分钟后
自主循环建立(MAP大于60mlnHg、HR大于300次/分钟,室性心率)。复
苏后持续机械通气(参数同上)至实验结束,观察期间静脉输注0.9%抓化
钠溶液1园/loog.h一’。
2.实验动物分组.
A组:假手术(仅麻醉及动、静脉置管,不进行窒息性循环停止)组;B
组:单纯异氟醚吸人组;C组:异丙酚(枷卯肠1)组;D组:抓胺酮(Ketamine)
组。C组、D组分别在诱导后腹腔内注射异丙酚(10m『1009)、抓胺酮
(10mg/l加g)。每组7只。
实验结束后,立即在冰皿上断头取脑组织,分别存放于10%甲醛和液
氮中。同时,由股动脉抽取动脉血离心(30以)r/而n,15而n),取上清液,放人
液氮雄中保存。
3.检测指标与方法
检测指标包括:1)复苏后30、120、180分钟大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亚硝酸盐法)、丙二醛(MDA)含量(硫代巴比妥(TAB)法);血浆肿瘤
坏死因子a(TNF一a)和白介素lp(IL一lp)(双抗体夹心ABC一E比A
法)。
2)复苏后150分钟大脑组织中细胞间戮附分子ICAM一1蛋白表达(免
疫组化法)、核转录因子NF一KB活性(免疫组化法)。
3)复苏后180分钟大脑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Bcl一2、Bax mRNA表达
(RT一PCR法)。
结果
1.脑组织SOD含量的变化
|
|
|
|
1 |
林治燕,林荣芳;氯胺酮、异丙酚并用对小儿麻醉苏醒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
2 |
林尔美;异丙酚─氯胺酮用于小儿静脉麻醉[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
3 |
龚捷音,许丽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1997年S1期 |
4 |
方宁,霍山,杨接辉;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0年06期 |
5 |
葛莉,缪秀华,徐从瑞,许金竹;氯胺酮和异丙酚联合应用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01年02期 |
6 |
陈楠;蔡姝;王丹;;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维持麻醉对呼吸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
7 |
陶凡,王振,郑汉光;异丙酚对小剂量氯胺酮麻醉效应的影响[J];浙江医学;2000年04期 |
8 |
仲崇波,戴体俊,段世明;异丙酚与氯胺酮联合应用的实验研究[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9 |
丁孝东;氯胺酮对异丙酚降压效应影响的临床观察[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10 |
岳柏华,滕占喜,李兴利,牟德忠;异丙酚与氯胺酮或脒唑安定在烧伤清创植皮术中的应用体会[J];吉林医学;1999年03期 |
11 |
莫井延;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眼科麻醉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00年06期 |
12 |
陶凡,范皓,郑汉光;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静脉诱导对循环功能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00年02期 |
13 |
黄平,彭伟;异丙酚与氯胺酮在骨、关节手法整复的麻醉效果比较[J];医学文选;2002年04期 |
14 |
张庆明;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用于宫外孕手术麻醉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4年01期 |
15 |
张静;氯胺酮-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1999年02期 |
16 |
李斌!721000陕西宝鸡,胡彬,王晨霞,王健生!721000陕西宝鸡,王伟!721000陕西宝鸡;异丙酚加氯胺酮对小儿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影响[J];人民军医;2001年06期 |
17 |
魏涛;刘新;;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24期 |
18 |
赵明,Linda Samaroo;异丙酚和氯胺酮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6年05期 |
19 |
陆海,冷顺堂;异丙酚与小剂量氯胺酮用于烧伤整形麻醉25例[J];人民军医;1997年07期 |
20 |
楼正,张巧玲,钱军;异丙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的临床研究[J];浙江医学;199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