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和实验研究
【摘要】:前言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直肠和结肠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表现为炎症及溃疡。UC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上以腹痛、腹泻、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不明。本病往往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急性爆发型死亡率较高,慢性持续型易癌变,其癌变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20倍。目前该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症之一,在我国U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阐明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最终寻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对阐明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观察药物疗效有着重要意义。由于UC的病因、发病机制复杂,因此很难建立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目前建立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某些动物可自然发生肠道粘膜炎症,此类模型的存在提示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可能与某些基因特征有关;第二种是通过基因敲出及转基因技术诱导的模型,此模型可从基因水平阐明肠道炎症的免疫发病机制;第三种是用异体结肠粘膜等作为抗原刺激造成慢性免疫性炎症;第四种是通过外源性化学刺激物而诱发的模型。通过外源性化学刺激物诱导鼠肠道粘膜产生免疫反应来建立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目前,西医常用治疗UC的药物有氨基水扬酸类、皮质类固醇类、免疫调解剂、抗感染药物等。随着UC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近年来许多全新的治疗UC的方法和新型的药物制剂开始用于临床,同时对一些常用药物的使用也获得了更多的经验,但是总的来讲,UC治疗的疗效仍不满意,许多药物长期应用有较大的副作用。在西药不能有效治疗UC的情况下,对中药治疗UC的研究进行的很多。
中医学认为UC属于“肠癖”、“九泻、“休息痢”范畴,巢元方在《诸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