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素加氧酶-1重组乳酸乳球菌灌胃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
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是创伤及外科手术中较常见的合并症。此时发生全身血流再分布,导致肠道缺血、缺氧,肠粘膜屏障功能下降,肠腔内大量细菌或内毒素向肠腔外迁移,即发生内毒素和细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BT),继而导致多种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成为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动机”。所以,如何保护失血性休克时的肠粘膜屏障功能成为当前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益生菌(probiotics)是指能在生物体内存活,对生物体的健康有益的一类微生物。近年研究表明,益生菌能够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和减少内源性感染。然而,单一应用益生菌尚不足以防止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所致的肠粘膜屏障功能的破坏。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HO)是血红素分解代谢的限速酶,现已发现3种同工酶:HO-1、HO-2和HO-3,其中只有HO-1是诱导型酶,而肠道HO-1的诱导表达对于其屏障功能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因此,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克隆大鼠HO-1基因的基础上,以人类肠道有益菌群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LL)为载体,构建能够表达具有生物活性HO-1的重组乳酸乳球菌,然后观察重组乳酸乳球菌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屏障的影响,从而为保护失血性休克时的肠粘膜屏障功能提供新思路。
|
|
|
|
1 |
成志芳;王声球;张树溱扬州地区人民医院内科;;过量补液治疗失血性休克36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84年01期 |
2 |
夏亚钦;文琛;;针刺“人中”对失血性休克家兔心肌的组织化学观察[J];针刺研究;1985年04期 |
3 |
卞善述;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补液[J];国际护理学杂志;1986年06期 |
4 |
吴英杰,何三光;微小回肠血管平滑肌瘤引起严重失血性休克一例[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87年10期 |
5 |
范镭,韩济生;大鼠失血性休克时脊髓中脑啡肽的释放增多[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989年04期 |
6 |
黄培志;;失血性休克犬的深低温循环暂停——全身和脑代谢的初步研究[J];国际骨科学杂志;1991年04期 |
7 |
甘卉,赵雪俭,赵丹,李杨,王忠山;人参二醇组皂甙对失血性休克犬血糖含量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2年03期 |
8 |
张华云;刘怀琼;黄丽娜;;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中血液稀释度的改变[J];中华创伤杂志;1992年03期 |
9 |
陈虹;马润仙;郭建平;;平衡液在抢救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1993年10期 |
10 |
蒋建新,陈惠孙,胡德耀;内源性内毒素移位在失血性休克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5年06期 |
11 |
丁建国;;大量快速输液纠正治疗失血性休克[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6年06期 |
12 |
李彦树,夏志雄,郑信华,刘志军,欧阳静萍,李端祥,涂淑珍,汪学军;地尔硫对失血性休克犬心脏的影响[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13 |
周启臻;腹部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护理[J];天津护理;1997年06期 |
14 |
朱艳红;张莉;王卫东;;失血性休克早期的急救护理体会[J];工企医刊;1997年01期 |
15 |
刘增佑;78例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救治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1998年07期 |
16 |
杨希中,宋春英,陈恩才;失血性休克时血糖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1998年02期 |
17 |
王伟,张恒,叶荣;高渗盐溶液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18 |
余奇劲,钟瑞江;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手术的麻醉选择(附54例报告)[J];咸宁医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19 |
董淑萍,韩晓燕;不全流产致失血性休克43例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7期 |
20 |
代绍武,赵连昌;29例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体会[J];黑龙江医学;200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