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T淋巴细胞分泌的MIP-1α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膜受体CCR5相互作用:Aβ依赖性促进T淋巴细胞穿过血脑屏障

马怡然  
【摘要】: 目的 血脑屏障是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其间形成的紧密连接、血管基膜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足突构成。它属于一种代谢和生理性屏障结构,将中枢神经系统的微环境与外周循环系统分隔开来。血脑屏障对于维持正常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传统观点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是一个免疫赦免器官,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的细胞和分子不能自由进入脑。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即使在生理状态下,中枢神经系统内也存在免疫监视过程。在很多疾病,如疱疹病毒性脑炎、HIV脑炎、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氏病等在病理状态下血脑屏障结构均遭到破坏,外周免疫细胞可以主动进入脑实质而参与炎症反应,从而启动脑内的免疫应答,清除可能会引起脑发生病变的因子。 而其中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近年来一直研究的热点问题,它是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症状的大脑变性疾病,是人类中与年龄相关发生认知功能逐渐丧失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它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研究AD的发病机制,探索防治AD的干预靶点,是神经科学的工作重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机制在AD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94年McGeer和Rogers首先提出AD的神经慢性退行性变可能是脑内免疫和炎症反应不适当激活的结果,超强的免疫反应可方向错误地攻击神经组织而造成细胞损伤和死亡。最近Togo等人发现多数AD患者脑实质内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痴呆患者和同龄对照者。淋巴细胞穿过血脑屏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淋巴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表达的黏附分子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引起T淋巴细胞数量增多的原因,即促使AD患者外周血中的T细胞穿过血脑屏障的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室陈誉华课题组在研究AD病人T淋巴细胞穿过血脑屏障机制的过程中,发现AD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穿过血脑屏障体外模型——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HBMEC)单层的能力显著增高,而且T淋巴细胞的穿过能力显著高于单核细胞,B细胞基本不能穿过。接着表达谱芯片分析结果表明其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acrophageInflammatory Protein,MIP-1α)表达明显增高。然而,是否MIP-1α在T淋巴细胞穿过HBMEC单层过程中发挥作用,还未见文献报道。 AD的主要神经病理特征是细胞外存在大量由β淀粉样蛋白(beta-amyloid protien,Aβ)组成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细胞内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神经元缺失、以及皮质动脉和小动脉的血管淀粉样变性。而β淀粉样蛋白在脑内的沉积是AD发病的早期过程和中心环节。Aβ的沉积能活化脑内具有吞噬活性的小胶质细胞,引起先天性免疫应答。 基于此,本文选择6T-CEM细胞作为AD病人T淋巴细胞的模式细胞,着重探讨了MIP-1α-CCR5相互作用在AD病人T淋巴细胞穿过血脑屏障过程中所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同时通过建立Aβ脑内沉积动物模型,发现注射至大鼠海马的Aβ_(1-42)能够诱导外周血T细胞MIP-1α依赖性进入脑实质,最后通过体外小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对T淋巴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之间的“交流”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研究T淋巴细胞在AD病人脑内发挥的作用以及对AD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方法 一、探讨MIP-1α在T淋巴细胞(6T-CEM)穿过HBMEC单层过程中的作用 1、细胞培养 (1)HBMEC细胞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10%Nu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 (2)6T-CEM细胞培养于10%新生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 2、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 (1)6T-CEM以时间方式或rhMIP-1α以时间和浓度方式与HBMEC共同孵育后,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紧密连接蛋白ZO-1分布。 (2)6T-CEM、MIP-1α中和抗体与HBMEC共同孵育后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分布。 3、跨内皮迁移实验分析6T-CEM穿过HBMEC单层能力及HBMEC单层通透性研究 (1)6T-CEM与不同浓度的rhMIP-1α加入BBB体外模型Transwell上室作用20h后,计数穿过进入Transwell下室的细胞数。 (2)6T-CEM与不同浓度的MIP-1α中和抗体加入BBB体外模型Transwell上室作用20h后,计数穿过进入Transwell下室的细胞数。 (3)Transwell上室中加入相同浓度rhMIP-1α,分别孵育不同时间,或者加入不同浓度的rhMIP-1α孵育6h,测定跨上皮细胞电阻(Trans 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然后通过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进行HRP flux分析。 二、探讨HBMEC膜受体CCR5在6T-CEM穿过HBMEC单层过程中的作用 1、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不同处理因素下HBMEC细胞膜上CCR5受体及ROCK激酶表达 (1)6T-CEM与HBMEC分别孵育不同时间后,检测HBMEC膜受体CCR5表达。 (2)rhMIP-1α以浓度和时间方式与HBMEC作用后,检测HBMEC膜受体CCR5表达。 (3)rhMIP-1α与HBMEC分别孵育不同时间后,或rhMIP-1α作用于分别经过CCR5中和抗体2D7和ROCK特异性抑制剂Y27632处理的HBMEC后,检测HBMEC中cofilin磷酸化情况。 (4)Aβ以浓度与时间方式与HBMEC作用后,检测HBMEC膜受体CCR5表达。 2、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稳定细胞转染方法建立高表达CCR5的HBMEC细胞株 (1)重组质粒pUCmT-CCR5的构建 ①以CCR5的基因序列,依据引物设计原则设计引物,PCR扩增HBMEC中CCR5基因片断。 ②T-A克隆将CCR5基因片段连接到pUCmT载体上,命名为pUCmT-CCR5。 ③将重组质粒pUCmT-CCR5转化感受态细菌DH5α,通过蓝白筛选,酶切鉴定,验证插入片段的存在。 ④送交测序,验证插入片段序列的正确性。 (2)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①提取pUCmT-CCR5(含有CCR5基因)和Invitrogen公司载体pcDNA3.1/Myc-HisA质粒DNA,将CCR5基因全长(1kb)定向克隆至pcDNA3.1/Myc-HisA,命名为pcDNA3.1/MH-CCR5。 ②双酶切验证克隆是否成功,将pcDNA3.1/MH-CCR5送交测序,验证CCR5基因读码框的正确性。 ③利用Qiagen Midi rep质粒DNA中量提取试剂盒,分别提取pcDNA3.1/Myc-HisA和pcDNA3.1/MH-CCR5质粒DNA。 (3)稳定转染HBMEC细胞 ①利用Fugene~(TM) 6 transfection reagent,对HBMEC进行转染,通过10-14天的G418筛选,挑取单克隆,扩大培养,形成能够稳定传代的细胞克隆株。 ②利用CCR5的抗体,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CR5蛋白的表达,以此来鉴定转染成功的单克隆细胞株。 3、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 6T-CEM与CCR5中和抗体2D7预处理的HBMEC共同孵育后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分布 4、跨内皮迁移实验分析6T-CEM穿过HBMEC单层能力 (1)6T-CEM细胞加入BBB体外模型已形成HBMEC(CCR5+)单层的Transwell上室作用20h后,计数穿过进入Transwell下室的细胞数。 (2)6T-CEM细胞加入到经CCR5中和抗体2D7预处理的BBB体外模型Transwell上室作用20h后,计数穿过进入Transwell下室的细胞数。 5、双重免疫荧光技术观察HBMEC膜受体CCR5和MIP-1α的定位 三、探讨大鼠脑内Aβ_(1-42)沉积对T细胞迁移入脑的影响 1、Aβ_(1-42)脑内沉积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标本采集与处理 (1)制备聚集态Aβ_(1-42)和Aβ_(42-1),通过立体定位仪将Aβ_(1-42)注射到Wistar大鼠双侧海马,对照组注射等体积Aβ_(42-1)和PBS。 (2)标本采集与处理 ①心脏采血,肝素抗凝。 ②经左心室依次灌注生理盐水和4%多聚甲醛,立即取脑。 ③脑组织经后固定和蔗糖溶液浸泡,冰冻切片机上行冠状切片,片厚10μm。 ④通过NycoPrep~(TM) 1.077 A and MagCellect Rat CD3+T细胞分离试剂按照产品说明书操作规程从肝素化的大鼠全血中分离T淋巴细胞。 ⑤Trizol提取大鼠T细胞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 2、双重免疫荧光技术观察Aβ_(1-42)沉积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膜受体CCR5表达及T细胞穿过血脑屏障的影响 (1)利用vWF和CCR5的抗体,通过双重免疫荧光技术观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膜受体CCR5表达。 (2)利用CD3抗体,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观察脑内T细胞分布。 (3)大鼠腹腔注射MIP-1α的中和抗体,观察阻断MIP-1α的效应对T细胞穿过血脑屏障的影响。 3、半定量PCR方法检测Aβ_(1-42)脑内沉积大鼠T淋巴细胞MIP-1α表达情况 四、探讨MIP-1α在Aβ反应性小胶质细胞活化中的作用 1、细胞培养 (1)BV-2培养于10%新生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 (2)大鼠小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2、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实验 (1)将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待细胞长满。 (2)按照实验设计分别加入不同处理因素(详见第四部分方法)。 (3)参考CyQuent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4)荧光分光光度计读值。 3、NO释放测定 (1)将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待细胞长满。 (2)按照实验设计分别加入不同处理因素。 (3)按照NO释放测定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4)酶标仪读值。 4、Aβ吞噬实验 (1)将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接种于铺有盖片的24孔板中。 (2)按照实验设计加入不同浓度MIP-1α,同时加入FITC-Aβ作用不同时间。 (3)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分析荧光含量。 结果 1、T淋巴细胞分泌的MIP-1α促使其穿过HBMEC单层能力增强 (1)表达MIP-1α的T淋巴细胞(6T-CEM细胞)或rhMIP-1α与HBMEC相互作用后,引起HBMEC间的紧密连接结构紊乱。 (2)rhMIP-1α能够促使6T-CEM穿过HBMEC单层能力增强,而经过MIP-1α中和抗体处理或针对MIP-1αsiRNA干扰后的6T-CEM穿过HBMEC单层能力降低,同时紧密连接结构基本保持完整。 2、HBMEC膜受体CCR5介导了T淋巴细胞穿过HBMEC单层过程 (1)6T-CEM或rhMIP-1α与HBMEC相互作用,均引起HBMEC膜受体CCR5表达升高。 (2)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A-CCR5及稳定表达CCR5基因的HBMEC细胞克隆株。 (3)6T-CEM穿过高表达CCR5的HBMEC单层能力增强,而加入CCR5中和抗体2D7后,6T-CEM穿过HBMEC单层能力降低,并且紧密连接结构基本保持完整。 (4)rhMIP-1α能够与HBMEC细胞膜上的CCR5配体-受体共定位。 (5)MIP-1α-CCR5相互作用通过ROCK信号途径引起紧密连接紊乱。 3、大鼠脑内Aβ_(1-42)沉积诱导T淋巴细胞MIP-1α依赖性迁移入脑 (1)Aβ_(1-42)能够上调HBMEC细胞膜上CCR5受体表达。 (2)成功制备Aβ_(1-42)在脑内沉积的动物模型。 (3)并且在脑内沉积的模型动物中Aβ_(1-42)沉积也能够诱导外周血T淋巴细胞MIP-1α和脑内皮细胞上CCR5表达升高,最终引起外周血T细胞MIP-1α依赖性穿过血脑屏障。 4、MIP-1α不能协同Aβ引起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Aβ吞噬 (1)成功进行大鼠小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以及小鼠小胶质瘤细胞BV2培养。 (2)通过小胶质细胞增殖实验、NO释放实验和Aβ吞噬实验证明,MIP-1α单一因素不能协同Aβ增强小胶质细胞的增殖、NO释放及Aβ吞噬能力。 结论 1、T淋巴细胞分泌的MIP-1α与HBMEC细胞膜上的CCR5受体相互作用,通过激活HBMEC细胞中ROCK信号通路引起紧密连接结构紊乱,导致紧密连接开放,使T淋巴细胞穿过HBMEC单层能力增强。 2、大鼠脑内Aβ_(1-42)沉积能特异性地诱导外周血T细胞中MIP-1α和脑血管内皮细胞膜上CCR5受体的高表达,最终引起外周血T细胞MIP-1α依赖性入脑。 3、T淋巴细胞分泌的MIP-1α不能协同Aβ引起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Aβ吞噬,但可能与脑内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参与复杂的免疫反应过程,从而最终完成Aβ清除。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叶彼得;光线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J];新医学;1973年07期
2 甘海鹏;小儿急性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治疗[J];浙江医学;1984年02期
3 徐如祥,易声禹,王伯云;实验性脑损伤早期脑组织水分和钾、钠离子含量与血脑屏障改变[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1年02期
4 袁冠前,陈长才,徐如祥;甘露醇对外伤性脑水肿的疗效与血脑屏障的关系[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5 许瑞龄,尹镭,陈贤明,王蕊,杨爱国,韩德五,赵元昌,马学惠;暴发性肝衰竭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对肝性脑病发生发展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4年02期
6 贾立明,高摄渊,项守仁;小鼠血脑屏障的组织发生[J];解剖学杂志;1998年06期
7 白维君;开放血脑屏障治疗脑转移癌疗效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1998年01期
8 陶晓峰;高渗甘露醇在脑肿瘤动脉化疗中的应用价值[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9年05期
9 苏小军!100037北京市,宋运琴!100037北京市,陈知进,张宏;七氟醚对成年及老年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年02期
10 万东华,周建平;穿透血脑屏障的药物传递系统研究近况[J];药学进展;2001年05期
11 田成林;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2年02期
12 宋洁,郑广娟,吕双瑛;载脂蛋白E在阿尔茨海默病微血管病变发生中的作用[J];山东医药;2005年17期
13 曲恒燕,关勇彪,闫魁,袁本利;肼跨血脑屏障转运动力学的研究[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14 芦颖;洪浩;刘国卿;;血脑屏障上P-糖蛋白研究进展[J];神经科学通报;2005年05期
15 杨晓波;宋水江;;水通道蛋白-4与脑水肿[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06期
16 刘军;鲁宏;;水通道蛋白与脑水肿[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11期
17 张阳德;刘美洲;刘东京;李珍发;李异凡;翟登高;丁诚;潘一峰;;经血脑屏障载药纳米粒的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07年02期
18 路雅宁;;半胱氨酸与血脑屏障[J];包头医学;2007年03期
19 王刚;;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脑出血患者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2007年10期
20 张颖;;IgG及IgG指数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远;于锐;;低功率超声联合微泡经颅开放血脑屏障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肖莹莹;张艺;张静;邓翀;;中药透血脑屏障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石键;傅伟明;张宏;赵洪洋;;大鼠C6脑内胶质瘤热疗中超微病理改变与血脑屏障开放性[A];2008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石向群;杨金升;包仕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脑内ZO-1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脑屏障功能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朱进;金先庆;;儿童颅内肿瘤化疗血脑屏障机制研究[A];中国西南地区第九届小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袁卓;张军平;刘养凤;张伯礼;;P-糖蛋白与冰片促血脑屏障生理性开放的关系探讨[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刘国卿;张云;;血脑屏障上的P-糖蛋白与药物转运[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届制药工业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8 郝海平;王广基;崔楠;吴晓兰;李静;;丹参酮ⅡA对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孔佩艳;包淑贞;陈幸华;曾东风;李杰平;刘红;张曦;;以IDA为主的方案与HD-MTX交替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10 肖海鹏;余斌杰;;脂多糖(LPS)对胰岛素通过血脑屏障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义宝;胶质瘤细胞在缓激肽选择性开放血肿瘤屏障中的作用探讨[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2 苏凤哲;中风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脑屏障保护作用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3 吕飒;暴发性肝衰竭小鼠模型中肿瘤坏死因子α对血脑屏障通透性及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4 任建勋;莱格注射液对脑缺血保护作用与血脑屏障调节机制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李中秋;脑血肿周围血脑屏障动态变化及GLUT1表达[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6 王溪涛;新生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机制及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7 郭春莉;复健片保护缺血性卒中血脑屏障的作用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杨钰楠;微泡联合诊断超声波开放血脑屏障及促药跨膜转运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9 吴瑞;IgG对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TLR4表达及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高永红;清开灵有效组分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欢;体外建立血脑屏障细胞模型及其屏障功能的建立[D];苏州大学;2003年
2 许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穿过血脑屏障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3 史秀丽;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与MMP-2表达的时相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5年
4 陈群;冰片对丹皮酚药代动力学及透血脑屏障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5年
5 王玉勤;缓激肽对大鼠缺血区血脑屏障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6 阮昌虎;联合应用可乐定、美多心安、二氢麦角碱改善大鼠重型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贾国瑜;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脑脊液砷浓度的测定[D];吉林大学;2006年
8 艾春红;渗透性开放血脑屏障对卡铂透过血脑屏障的影响[D];南昌大学;2007年
9 张一;胎盘生长因子介导小细胞肺癌细胞穿过血脑屏障的体内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10 杨晓文;模拟高原环境大脑皮质及血脑屏障的病理变化与AQP4的相关性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霞;美找到可突破血脑屏障的分子[N];科技日报;2011年
2 记者 刘霞;神经药物首次突破血脑屏障[N];科技日报;2011年
3 吴小川;冰片能促进顺铂通过血脑屏障[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赵红梅 刘新峰;有望避开血脑屏障[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5 首席记者 贺文兵 通讯员 谢云辉;新加坡总统为湘妹子戴博士帽[N];长沙晚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袁志勇;合理用脑,越老越聪明[N];科技日报;2009年
7 张宇 译;寻找多发性硬化病的治疗新途径[N];中国医药报;2009年
8 上海中医药大学药剂教研室 徐月红 徐莲英;脑靶向给药研究进展[N];医药导报;2002年
9 程源;父母吸烟会导致婴儿厌食[N];大众卫生报;2004年
10 雷诺岛;彻底击毙毁灭性疾病[N];医药经济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