μ阿片受体A118G基因多态性对舒芬太尼术后病人自控镇痛的影响
【摘要】:
目的
观察μ阿片受体A118G基因多态性对舒芬太尼术后病人自控镇痛的影响,以揭示预测中国人舒芬太尼临床药效的基因特征,以指导临床用药,实现个体化给药的目的。
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开腹手术术后作病人自控镇痛(PCA)的男性患者124例,ASA分级1~2级,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肾病、糖尿病、肝病、慢性疼痛和大量饮酒吸烟的患者。实行标准的手术过程和麻醉方式:术前一天对患者进行Mini Mental Score(MMS)评分,消除认知功能障碍对术后镇痛的影响。诱导采用4ug/kg芬太尼,2mg/kg丙泊酚,0.1mg/kg维库溴铵。维持麻醉采用1.3MAC七氟烷或异氟烷,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和芬太尼。全麻后采集静脉血2ml放入EDTA抗凝管中-20℃冰箱保存。在缝合腹膜第一针时,连接PCA泵并给予舒芬太尼负荷量0.04ug/kg。手术结束采用新斯的明2mg,阿托品1mg拮抗肌松药残余作用。拔管后入麻醉后监护室(PACU)。入PACU后,在患者能完全清醒使用PCA泵之前,每10-15min询问患者是否需要药物治疗疼痛。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估疼痛。NRS评分为在一条直线上有从0开始到100共101个点,0为无痛,100为剧烈疼痛。术前一天向患者解释NRS评分。入PACU后每30min做一次评分;出PACU3,6,24,48小时分别评分。舒芬太尼PCA泵配方:100ml生理盐水中含舒芬太尼200ug,单次量0.04ug/kg,锁定时间10min,设定最大量(24 ug/h),不设背景输入量。PCA如超过最大剂量,患者仍述明显疼痛(NRS>50分)超过30min,给予哌替啶镇痛,并将该病例排除。术后3,6,24,48小时记录PCA输注的舒芬太尼总量,48小时停止PCA应用。采用四点法评估术后恶心(1无恶心2轻度恶心3中度恶心4严重恶心)。采用Ramsey镇静评分(1.烦躁不安2.安静合作3.嗜睡,能听从指令4.对外界呼唤反应敏捷5.睡眠,对外界呼唤反应迟钝6.深睡7.对外界呼唤无反应<2镇痛不全,2-4镇痛满意5-6镇痛过度)。
临床实验结束后,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行基因型分析。采用TIANGEN RelaxGene 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阿片受体基因外显子的基因扩增的前引物为GGTCAACTTGTCCCACTTAGATCGC(划线的单核苷酸发生替换,这样当G118等位基因存在时,限制性内切酶BstUⅠ就可将其切开)。后引物为AATCACATACATGACCAGGAAGTTT。PCR反应体系为25ul,包含基因组DNA100ng,10mmTris-HCL,50mmKCL,1.5mmMgCL,100μmdNTP,0.025U/ulTaKaRaTaq酶,7.5pmol/L引物。于94℃变性3min后扩增38个循环(94℃变性30s,62℃退火1min,72℃延伸1min)最后延伸10min。取8ul反应产物,放在2%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分析。另取4ulPCR反应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Bstul消化,后放在2%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分析,溴乙定染色,紫外线下分析。
数值以均值±标准差表示。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不同基因型病人的身高、体重、年龄、基础肌苷、白蛋白、MMS评分、Ramsey评分和需要舒芬太尼的总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副反应采用H检验(Kruskal-Wallis test)。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124例病人按单核苷酸多态分为三组:野生型纯合子AA组82例(占66.1%),杂合子AG组38人(占30.6%),突变型纯合子4人(占3.2%)。各组病人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麻醉维持时间、术中芬太尼用量、术前肌苷尿素氮及MM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
二、与AA组相比,AG组舒芬太尼PCA镇痛药量在术后3h、6h明显增多(P值分别为0.002、0.001);与AA组相比,GG组舒芬太尼PCA镇痛药量在术后6h、24h明显增多(P值分别为0.020、0.042):与AG组相比,GG组舒芬太尼PCA镇痛药量在术后24h明显增多(P值为0.022)。
三、NRS评分各组在术后3h、6h、24h、48h均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Ramsey评分在6h、24h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的发生,各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1.μ阿片受体A118G基因多态性降低了舒芬太尼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的早期效果,增加术后早期镇痛药物的需要量
2.μ阿片受体A118G基因多态性增加了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舒芬太尼药量,但不增加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