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细胞、P物质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
目的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种慢性疾病,它包括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外阴硬化苔藓及其他外阴皮肤病,常常引起剧烈的、难以忍受的外阴瘙痒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病因不明,可能与慢性损伤、过敏、局部营养失调、代谢紊乱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
皮肤瘙痒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觉,是许多系统性疾病和皮肤疾病的主要症状,可由机械性和热刺激直接诱发或通过化学介质直接引起,还可不依赖于外周刺激而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有特异的神经传导通路参与瘙痒的发生。参与瘙痒的介质有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SP)和肥大细胞等,肥大细胞参与Ⅰ型变态反应及许多皮肤性疾病的病理过程,主要是通过释放其颗粒和内容物而在免疫反应、炎症反应过程及生理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SP是神经-肥大细胞轴相互作用关系的重要信使,这些介质与一些皮肤瘙痒疾病的发生有关。
本实验对53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肥大细胞、SP在外阴正常皮肤、外阴鳞状细胞增生及外阴硬化苔藓中的表达,探讨肥大细胞、SP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关系,进一步揭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瘙痒的发生机制。
材料
1、研究对象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病理科2008年8月—2008年12月间病理石蜡标本,年龄在43~70岁之间。外阴正常皮肤10例、外阴鳞状细胞增生20例、外阴硬化苔藓23例(其中早期10例、充分发展期13例)。
2、试验试剂和仪器
试剂:鼠抗人SP单克隆抗体购自福建迈新;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抗购自Maixin,US;鼠兔通用S-P超敏试剂盒、DAB试剂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3%H2O2、0.05M磷酸盐缓冲液(PBS)、10%正常羊血清、乙二胺四乙酸(EDTA)、二甲基联苯胺(DBA)及苏木素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病理科提供。仪器:病理切片机、微波炉、孵育箱、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
3、免色疫组织化学染(SP法)
蜡块连续切片,厚度4um.选取一张进行常规HE染色,确定组织学诊断分化程度.检测肥大细胞、SP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中表达,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进行.DAB显色.采用SP法对全部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染色前用微波炉进行修复.用已知阳性细胞组织切片作为阳性对照,以PBS替代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P、肥大细胞在外阴正常皮肤、外阴鳞状细胞增生及外阴硬化苔藓中的表达情况。
1、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
在外阴鳞状细胞增生、外阴硬化苔藓组织中,肥大细胞数(18.44±2.69、22.25±3.02)明显高于外阴正常皮肤组(9.36±3.8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发展期外阴硬化苔藓组织中肥大细胞数(20.12±3.67)明显高于早期外阴硬化苔藓组织中肥大细胞数(16.13±2.6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外阴鳞状细胞增生组织中SP数(12.35±2.68)高于外阴正常皮肤(6.46±2.02)、外阴硬化苔藓组(8.12±3.5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充分发展期外阴硬化苔藓组织SP数为5.62±2.57、8.65±2.13,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肥大细胞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SP在外阴鳞状细胞增生病变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
|
|
|
1 |
刘建军;郭淑兰;;扁平苔藓皮损中肥大细胞数和P物质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年08期 |
2 |
董文珠,李兆申,许国铭,邹多武,龚燕芳,孙振兴;肠易激综合征肥大细胞与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实验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2年11期 |
3 |
赵李平;利天增;祁少海;徐盈斌;谢举临;柯昌能;刘坡;;P物质对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年02期 |
4 |
陈亮;流沙;丛林;李世荣;;神经肽P物质对增生性瘢痕的作用与钙离子相关的研究[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6年02期 |
5 |
陈建军
,陈筱玲;P物质和肥大细胞:人颞下颌关节的初步组织学分析[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2年05期 |
6 |
王勇;徐亚伟;李觉;陈欣;胡大一;;P物质抗血清对小鼠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年07期 |
7 |
陈亮,李世荣,丛林;皮肤中的肥大细胞与神经肽P物质[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02期 |
8 |
周展超;;C57BL/6小鼠人工毛周期中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肽及肥大细胞的动态变化[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9 |
魏爱华;陈振雨;刘永;颜敏;孙莉;卞金玲;曲晓滨;;增生性瘢痕中P物质、肥大细胞和组胺表达的实验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年10期 |
10 |
陈亮;李世荣;丛林;;P物质对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
11 |
陈亮;流沙;李世荣;;增生性瘢痕中P物质神经纤维与肥大细胞关联的形态学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
12 |
陆佰荣;陈志伟;金明顺;;大鼠鼻粘膜肥大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2年03期 |
13 |
赵李平;利天增;祁少海;徐盈斌;;P物质对人增生性瘢痕肥大细胞中刺激性G蛋白α亚基mRNA表达的影响[J];安徽医学;2008年02期 |
14 |
庞心竹;张保真;;人及小鼠皮肤肥大细胞的性质—免疫酶及免疫荧光双标记研究[J];解剖学报;1991年02期 |
15 |
赵李平;利天增;祁少海;徐盈斌;;Gi-2αmRNA在人增生性瘢痕肥大细胞中表达及对组胺释放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16 |
钟云海;贺迎春;邱家荣;李会恩;杨奎;;益母草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感觉过敏大鼠肥大细胞和P物质表达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12期 |
17 |
陈晓宇,贾友苏,王惠珠;人胎小肠肥大细胞与肽能神经的分布和发育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
18 |
陈金湘;杨瑞嘉;黄志纯;;变应性鼻炎神经肽与肥大细胞关系的实验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年20期 |
19 |
陈萌;张冬梅;韦兰兰;;枳实芍药散对大鼠肠道高敏性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年06期 |
20 |
武建潮,宁金龙,高学宏,李晓静,孟刚;P物质、肥大细胞与病理性瘢痕瘙痒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