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补体H因子水平及其意义

张晶  
【摘要】: 目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多种病理性自身抗体的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及多系统损害为特征,其中以肾脏受累最为常见。研究发现SLE患者体内补体被强烈活化,,病变部位有补体沉积,表明补体在SLE时有病理损伤作用。补体H因子(Complete factor H, CFH)是一种重要的补体调节物质,它决定补体C3b的命运,控制C3转化酶的生成和稳定性。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补体因子H(CFH)的表达水平,探讨其水平变化与SLE患者其他实验室检测指标关系以及其在SLE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SLE诊断标准的37例SLE患者,另选30例健康人作对照,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LE组及对照组血清中的CFH的水平,同时检测临床相关指标,分析CFH在各组患者血中的变化及其与临床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SLE患者血清CFH水平为(332.96±135.27)ng/ml,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414.81±72.79)ng/ml, [P0.05]。SLE血清CFH水平与补体C3呈明显正相关(r=0.518,P0.001),与ds-DNA,尿微量白蛋白,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425,P0.01;r=-0.472,P0.005;r=-0.366,P0.05)。 结论 CFH的减少可能参与SLE的发病过程,特别与SLE造成肾脏损伤有关,是导致SLE患者低补体血症的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活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鸿杰;;SLE并发下腔静脉及髂外静脉血栓1例[J];中外医疗;2008年18期
2 周广宇,杨永净;系统性红斑狼疮中T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5年05期
3 孟锦焕;张晓;陆才生;余步云;;系统性红斑狼疮124例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27期
4 唐代明;余学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FaS测定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12期
5 任跃忠,戴巧定,徐荣臻;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新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NP9基因表达及其蛋白功能预(英文)[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5年03期
6 陶玉芬,许绍斌,黄小琴,俞建昆,初正韬,冒长峙,褚嘉祐;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B等位基因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5年06期
7 李华,王吉波;细胞凋亡与系统性红斑狼疮[J];山东医药;2005年16期
8 容中生;;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肺部表现[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6年11期
9 陈顺东;;抗核抗体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9年02期
10 沈大为;;发生多发性神经炎和皮肤坏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82年Z1期
11 赵桂华;刘复强;;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溶血性贫血一例报告[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12 黄荣魁;惠艳;潘生贵;;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对红斑狼疮等皮肤病的临床意义[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13 李森华;田鲁谦;许顺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心脏损害(附69例X线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984年02期
14 秦万章;;补肾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年03期
15 张凤山,任潞雪,邹树明;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的探讨(附471例SLE临床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16 周其林;林昇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肺胸病变50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1986年05期
17 毕小利;王灵合;;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J];宁夏医学杂志;1986年02期
18 梁万强;;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鼻中隔穿孔1例报告[J];广州医药;1986年06期
19 舒启明;童重起;;血行播散型结核病误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死亡一例教训分析[J];锦州医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20 ;免疫接种与系统性红斑狼疮[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卫华;;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闽光;张晓嫣;王建萍;邢东炜;苏晓;;系统性红斑狼疮胸部CT短期随访分析(附64例报告)[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3 卢桂玲;;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h1/Th2相关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潘海峰;叶冬青;;Th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5 刘钢;;类风湿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辅助检查路径分析与临床诊治[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霍乐颖;曾华松;;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表达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2011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王友莲;付强;桂小美;施春花;张娜;邹伏英;尚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C1q检测临床意义[A];2011年华东六省一市风湿病学学术年会暨2011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吴凤霞;杨程德;袁国华;;趋化因子CXCL13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血浆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2011年华东六省一市风湿病学学术年会暨2011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梁军亮;陈宏;;亲环素A m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陈士伟;沈茜;;循环miR-189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意义和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少然;T辅助细胞亚群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评估价值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王彦博;血必净注射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3 孙崇玲;LL-3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峻岭;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免疫特征及HLA基因与临床相关性分析[D];天津大学;2011年
5 冯金保;中国汉族人群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家系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6 范晔;中国汉族人群P2X7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7 吴倩;IFNλ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张立民;系统性红斑狼疮MicroRNA表达谱和功能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9 王林纤;iTRAQ多重标记技术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10 周迪;膜联蛋白A5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形成倾向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立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与临床护理的相关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2 周卫;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在炎性病变中的作用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1年
3 张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补体H因子水平及其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4 朱青青;3种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5 邓红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分化功能的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1年
6 张滔;汉族人群干扰素调节因子3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7 王贞;高级氧化蛋白产物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8 高飞;转录因子RFX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汪云敏;调控系统性红斑狼疮TOLL样受体9/髓样分化因子88信号通路的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10 潘廷猛;204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病人的临床和免疫学特征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建国;B细胞药物:靶向系统性红斑狼疮[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3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4 俊英;中西医结合可延长系统性红斑狼疮稳定期[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 栗占国 本报记者 魏平 整理;解救系统性红斑狼疮:糖皮质激素治疗贯穿始末[N];医药经济报;2011年
6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7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8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10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