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补体H因子水平及其意义
【摘要】:
目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多种病理性自身抗体的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及多系统损害为特征,其中以肾脏受累最为常见。研究发现SLE患者体内补体被强烈活化,,病变部位有补体沉积,表明补体在SLE时有病理损伤作用。补体H因子(Complete factor H, CFH)是一种重要的补体调节物质,它决定补体C3b的命运,控制C3转化酶的生成和稳定性。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补体因子H(CFH)的表达水平,探讨其水平变化与SLE患者其他实验室检测指标关系以及其在SLE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SLE诊断标准的37例SLE患者,另选30例健康人作对照,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LE组及对照组血清中的CFH的水平,同时检测临床相关指标,分析CFH在各组患者血中的变化及其与临床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SLE患者血清CFH水平为(332.96±135.27)ng/ml,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414.81±72.79)ng/ml, [P0.05]。SLE血清CFH水平与补体C3呈明显正相关(r=0.518,P0.001),与ds-DNA,尿微量白蛋白,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425,P0.01;r=-0.472,P0.005;r=-0.366,P0.05)。
结论
CFH的减少可能参与SLE的发病过程,特别与SLE造成肾脏损伤有关,是导致SLE患者低补体血症的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活动。
|
|
|
|
1 |
张鸿杰;;SLE并发下腔静脉及髂外静脉血栓1例[J];中外医疗;2008年18期 |
2 |
周广宇,杨永净;系统性红斑狼疮中T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5年05期 |
3 |
孟锦焕;张晓;陆才生;余步云;;系统性红斑狼疮124例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27期 |
4 |
唐代明;余学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FaS测定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12期 |
5 |
任跃忠,戴巧定,徐荣臻;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新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NP9基因表达及其蛋白功能预(英文)[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5年03期 |
6 |
陶玉芬,许绍斌,黄小琴,俞建昆,初正韬,冒长峙,褚嘉祐;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B等位基因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5年06期 |
7 |
李华,王吉波;细胞凋亡与系统性红斑狼疮[J];山东医药;2005年16期 |
8 |
容中生;;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肺部表现[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6年11期 |
9 |
陈顺东;;抗核抗体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9年02期 |
10 |
沈大为;;发生多发性神经炎和皮肤坏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82年Z1期 |
11 |
赵桂华;刘复强;;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溶血性贫血一例报告[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
12 |
黄荣魁;惠艳;潘生贵;;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对红斑狼疮等皮肤病的临床意义[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
13 |
李森华;田鲁谦;许顺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心脏损害(附69例X线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984年02期 |
14 |
秦万章;;补肾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年03期 |
15 |
张凤山,任潞雪,邹树明;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的探讨(附471例SLE临床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
16 |
周其林;林昇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肺胸病变50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1986年05期 |
17 |
毕小利;王灵合;;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J];宁夏医学杂志;1986年02期 |
18 |
梁万强;;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鼻中隔穿孔1例报告[J];广州医药;1986年06期 |
19 |
舒启明;童重起;;血行播散型结核病误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死亡一例教训分析[J];锦州医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
20 |
;免疫接种与系统性红斑狼疮[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