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榄香烯对裸鼠移植瘤的放射增敏作用与血管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β-榄香烯的放射增敏作用在既往的基础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但是对其放射增敏作用的机制研究目前还主要停留在体外实验阶段。由于β-榄香烯是作用于多靶点的药物,对其放射增敏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楚,仍有诸多未知领域值得深入探索,如β-榄香烯的放射增敏机制是否与其抑制肿瘤的血管形成相关。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的裸鼠移植瘤模型,探讨β-榄香烯对肺腺癌的放射增敏作用机制是否与其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相关,为放射增敏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方法:本实验采用细胞悬液接种法构建成人肺腺癌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并绘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曲线。将达到0.8~1.0cm3瘤体积的雌性裸鼠随机分成四组,每组5只:对照组(NaCl)、药物组(增敏剂量)、放疗组、药物(增敏剂量)+放疗组。采用RT-PCR方法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VEGF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VEGF和CD34的表达情况。
结果:
1.成功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约4~6W体积达到0.8~1.0cm3,根据体积变化情况绘制移植瘤的生长曲线。
2.RT-PCR结果显示药物组的VEGFmRNA水平的表达显著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组的VEGF mRNA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联合组的VEGF mRNA水平却明显低于空白组,药物组及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药物组的VEGF蛋白表达略低于空白组,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放疗组的VEGF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联合组VEGF表达与其它各组比较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药物组的VEGF表达略低于空白组,但是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放疗组的VEGF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的VEGF表达与其它各组比较明显减弱(P0.01)。
5.移植瘤中CD34(MVD)的免疫组化结果与VEGF的表达结果基本一致。药物组的微血管个数略低于空白组,但是二者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组与其它各组比较,微血管个数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微血管个数与空白组、药物组及放疗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1.增敏剂量的β-榄香烯轻度抑制VEGF蛋白的表达,单纯放疗明显诱导VEGF蛋白的表达。增敏剂量的β-榄香烯与放疗联合明显抑制VEGF蛋白及的表达。
2.增敏剂量的β-榄香烯轻度抑制CD34的表达,单纯放疗明显诱导CD34的表达。增敏剂量的β-榄香烯与放疗联合明显抑制CD34的表达。
3.增敏剂量的β-榄香烯与放射治疗联合应用可通过抑制裸鼠移植瘤的VEGF表达,进而抑制肿瘤的血管形成,提高肿瘤的放射敏感性。说明VEGF可能是β-榄香烯放射增敏作用的靶点之一。
|
|
|
|
1 |
孙朝阳,陈军娥,徐德门,孙国彦,王志祥;瘤体注射复方H_2O_2放射增敏作用的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4年02期 |
2 |
宫晓梅;周道安;曹建平;樊赛军;朱巍;;青蒿素对人宫颈癌细胞的毒性和放射增敏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2期 |
3 |
李二妮;刘云鹏;侯科佐;李光;;蟾蜍灵对人鼻咽癌细胞CNE-1的放射增敏作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6年13期 |
4 |
赵洪瑜;仇晓军;王燕;陈晓珏;李显桃;季斌;;吉西他滨对人胰腺癌细胞系BxPC-3的放射增敏作用[J];江苏医药;2011年10期 |
5 |
张红军,袁胜利,丁爱萍,修元德,于洪升,雷炜,张昌义,司玉峰;马蔺子素放射增敏作用的临床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0年02期 |
6 |
张珊文;递降加温的热增敏与放射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0年03期 |
7 |
李五岭,杨新海,赵毅强,沈磊,蔡松君,路新华;3-硝基三氮唑类衍生物体外放射增敏作用的生物学评价[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7年05期 |
8 |
王绿化!100021北京,杨伟志!100021北京;羟基喜树碱放射增敏作用的离体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0年02期 |
9 |
陈洪雷,张苗,王雅杰;热疗的放射增敏作用及生物学机理研究进展[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4年05期 |
10 |
杨晓毅,沈瑜;6-硝基二乙氨乙基吲唑盐酸盐在离体细胞中的放射增敏作用(简报)[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6年06期 |
11 |
江庆;曹建平;纪蓉;封阳;周媛媛;陈遐林;樊赛军;赵中;吴锦昌;;二氢青蒿素对人脑胶质瘤SHG44细胞辐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11年03期 |
12 |
叶云鹏,胡壁,李政,糜福顺;N—(取代桂皮酰)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HeLa—S3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0年03期 |
13 |
糜福顺,李艳春,沈瑜,王荣龙,施培基,胡壁;两种新6-硝基吲唑化合物的放射增敏作用[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3年02期 |
14 |
闫宇邱,孙伟建,周平坤;吩噻嗪类药物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杀伤和放射增敏作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年04期 |
15 |
李伟雄,沈瑜,谷铣之;764-1对鼻咽癌细胞放射增敏作用的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4年04期 |
16 |
蒋国梁,刘泰福;乙双吗啉作为放射增敏剂的动物实验研究[J];肿瘤;1988年01期 |
17 |
金一尊,UnitGEAdams,IJStratford;含硝基的双杂环化合物的离体放射增敏作用[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0年01期 |
18 |
张俊毅,赵素萍,肖健云,夏昆,唐爱发,陈主初;yCDgly TK融合自杀基因前药系统对鼻咽癌CNE-2细胞株放射增敏作用的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5年02期 |
19 |
白雅珍,陈淑珍,陈延治,陈敬党,张银娟,高汝贵,王禄增;中药卤碱放射增敏作用有效成分的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7年05期 |
20 |
徐德门,孙国彦,孙朝阳;复方H_2O_2放射增敏作用的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8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