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资料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98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经病原学确诊的3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实验室和病原学检查、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6例患者中合并其他疾病者16例,占44.44%,无基础疾病者20例(55.56 %)。临床表现多以头痛、发热最为常见。脑脊液检查均有颅高压表现,生化检查:糖定量减低者31例(86.11 %),氯化物减低者31例(87.33 %),蛋白定量升高者35例(97.22 %)。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均发现新型隐球菌(100 %)。单纯接受两性霉素B(A m B)者18例,两性霉素B(A m B)联合氟胞嘧啶(5– F C)治疗者2例,接受氟康唑(F CZ)治疗者14例,氟康唑(F C Z)联合两性霉素B(A m B)治疗者1例,鞘内注射AmB者1例,1例除接受FCZ联合AmB治疗外,并联合应用大蒜素注射液经静脉滴注。36例患者中经以上治疗后,治愈18例,好转8例,死亡6例,自动出院4例。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以胃肠道反应为主,其次为肾功能不全、肝生化异常等。
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死亡率极高。各种原因所致的免疫缺陷是引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时有效的诊断并治疗可以明显增加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治愈率,同时反复多次的行脑脊液检查及涂片可以大大提高确诊率,为患者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治疗上多采用联合药物治疗,主要以AmB与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在持续颅内压增高患者辅以腰大池置管引流及鞘内注射,可以减低脑疝的发生并提高药物的利用度。积极控制高颅压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