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通过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7例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分析,记录患者术后3、6、12个月时的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功能结果(采用Michigan手及腕部功能评分)。此项研究假设了影响患者术后腕部功能恢复的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骨密度、优势手、骨折类型、创伤能量、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外固定架固定时间、克氏针固定时间。采用SPSS17.0软件对随访结果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对握力、腕关节活动度、Michigan手部功能得分结果进行分析,确定的影响骨折功能恢复的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患者年龄增加、骨密度减少、高能量损伤、严重的骨折类型、外固定架固定时间长,骨折术后3个月时握力显著减小(P值分别为0.02,0.02,0.01,0.01,0.02);6个月时,握力减小与年龄增加、骨密度减少、高能量损伤、严重的骨折类型密切相关(P值分别为0.01,0.02,0.03,0.03);在骨折术后12个月时,握力减小只与年龄增加、骨密度减少有关(P值分别为0.03,0.02)。高能量损伤、严重骨折类型、外固定架固定时间较长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腕关节活动范围显著减少(P值分别为0.02,0.02,0.01);而骨折术后6个月、12个月时的腕关节活动度只与骨折类型有关(P值均为0.02)。在骨折术后3个月时,高能量损伤、严重骨折类型及外固定架固定时间长影响腕关节功能评分(P值分别为0.02,0.02,0.03);6个月时,腕关节功能评分与创伤能量和骨折类型相关(P值分别为0.04,0.03);而在骨折术后12个月时,影响腕关节功能的主要是年龄和骨密度(P值分别为0.03,0.02)。根据多元回归分析,严重的骨折类型、高能创伤和外固定架固定时间在术后3个月时腕关节功能减退(R2=37%,P=0.02)。术后6个月时腕部功能减退与严重骨折类型、高能量创伤有关(R2=33%,P=0.03)。相反,在12个月时,年龄增加降低腕部功能(R2=31%,P=0.03)。而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克氏针固定时间与患者术后3、6、12个月时的握力、活动度、腕关节功能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高能量的损伤和严重骨折类型主要影响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腕关节功能。2、骨折术后12个月时,影响患者腕关节功能的主要因素是年龄的增加和骨密度的减少。3、外固定架的固定时间只影响患者术后3个月内的腕关节功能。4、桡骨远端骨折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及克氏针的固定时间长短与腕关节的功能恢复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