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羟乙基淀粉130/0.4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摘要】:
背景及目的:同种异体输血引起的危害一直鼓励人们不断地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来减少术中异体输血。术前采集自体血,术中细心的止血,术中及术后失血回输和术中严格掌握输血的指征均可用于减少术中同种异体输血。近年来,随着对血液稀释机理研究的逐步深入,术前血液稀释(Hemodicution,HD)已成为目前临床节约用血常用而有效地方法之一。主要有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encic Hemodilution,ANH)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yolemic Hemodilution,AHH),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血液保护方法,其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减少血液污染,比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更具有优越性,临床应用逐渐增多。6%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l Starch,HES)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新一代人工胶体。扩容效果好,维持循环稳定时间长,输注后能明显改善微循环灌注和组织氧供,并且有独特的毛细血管渗漏封闭效应,且不良反应少,过敏反应低,是目前血液稀释和容量治疗较理想的血浆代用品。进口HES(万汶)和国产HES(泽沐)在国内上市,广泛用于容量替代治疗,并证实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研究观察6%羟乙基淀粉130/0.4(HES)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时对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60例择期手术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国产HES组(泽沐;HESa即A组)和进口HES组(万汶;HESb即B组)和乳酸钠林格液组(即C组)每组20例。入室气管插管前以乳酸钠林格注射液8ml/Kg补充禁食水的生理需要量。全麻诱导插管后输入HESa或HESb或乳酸钠林格液20ml/Kg,(25±5)min内输完,分别观察输注平衡液毕(To),输液AHH后(T_1),AHH后30min(T_2),AHH后60min(T3)的Bp、CVP、HR、Hb、HC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
结果:
1、一般资料:三组病人年龄、体重、基础H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三组患者AHH后的HCE都降低至30%左右,达到中度血液稀释。
3、与AHH前相比,AHH后A和B两组患者PT、APTT均明显延长两组FIB均明显下降,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FIB明显低于C组(P0.05)。
4、血流动力学改变:SBP、DB P、HR、CVP在T_1时间点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B两组患者的HR在T_1~T_3时较To均有所升高,SBp、DBp、在T_1时较To有所升高,在T_2、T_3时较To有所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T_1~T_3各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在T_3SBP和DBP明显降低(P0.05),HR在T_3时高于A组和B组。
5、Hb、HCT各指标变化:三组患者的Hb、HCT,在T_3与To比较有所降低P0.05,A组和B组组间比较Hb、HCE、To、T_3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和B组HCT明显低于C组(P0.05)。
结论:
1、术前AHH可扩充血容量,增加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有效减少异体血输注。
2、国产HES与进口HES一样具有良好的扩容作用,是理想的血浆代用品。
3、6%羟乙基淀粉130/0.4对患者凝血功能有一定程度抑制,大剂量应用时须谨慎。
|
|
|
|
1 |
廖惠花,莫坚,杨柳青;急性超容性血液稀释法减少手术用血量的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04年08期 |
2 |
张湘东;中老年髋关节置换术预输注羟乙基淀粉预防低血压的临床应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3 |
王丹丹;崔苏扬;陈燕;解珂;陆颖;王旭东;;同种异体肾移植术中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对肾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年03期 |
4 |
蒋洪宇;申颖;;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9年13期 |
5 |
郭锐;叶军明;;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09年12期 |
6 |
刘秀梅;采集粒细胞使用羟乙基淀粉的最佳剂量[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8年01期 |
7 |
邱罕凡;羟乙基淀粉及动脉灌注法结合持续低流量灌注对兔心肺联合保存的作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8 |
吴多志!570011海口市,周德华!570011海口市;剖宫产围术期输入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对胎儿血气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年12期 |
9 |
穆玉英;羟乙基淀粉对硬膜外加全麻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年10期 |
10 |
乔杰,高兴尧,张俊,贾毅华,刘瑞生;藻酸双酯钠加羟乙基淀粉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36例[J];中国厂矿医学;2002年01期 |
11 |
劳建新,古妙宁,肖金舫,吕晓明;羟乙基淀粉血液稀释对慢性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2 |
姚桂莲;刘健;王淑翠;;羟乙基淀粉致过敏性休克死亡[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年03期 |
13 |
刘海萍;左怀荣;;温度对测定羟乙基淀粉特性黏数结果的影响[J];齐鲁药事;2007年01期 |
14 |
齐庆范;张峰;牛民强;贾德领;;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临床应用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8年03期 |
15 |
隋波;谢厚云;苏冬梅;马玉恒;田雷;孙潮涌;王维;马涛;;不同取代级羟乙基淀粉对健康成人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年10期 |
16 |
曹红;岳志香;李宪营;;羟乙基淀粉急性高容量稀释在肝癌切除术患者的扩容反应[J];医学信息(内·外科版);2009年04期 |
17 |
闫华;曲华平;崔新强;;羟乙基淀粉代血浆产品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齐鲁药事;2010年01期 |
18 |
王必铭;卢仑;祝继洪;;羟乙基淀粉对急性胆管炎患者围术期炎性反应调控的影响[J];上海预防医学;2010年05期 |
19 |
汤俊达;羟乙基淀粉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附31例临床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1997年04期 |
20 |
宋吉贵;用静注羟乙基淀粉作标准参照物快速测定血容量[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