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介入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检测,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介入治疗前后VEGF血清含量的变化及其VEGF与PH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方法:选取成功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患者50例,房间隔缺损(ASD)22例、室间隔缺损(VSD)1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7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9-54(31.6±11.58)岁。病人无静脉麻醉,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心力衰竭,无肝肾功能不全、肿瘤等疾病,非妊娠和哺乳期。术中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右心导管检查,直接测得肺动脉压力,同时对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右房、右室、肺动脉及股动脉或左房采血行血气分析,计算分流量。正常肺动脉压力组(mPAP≤25mmHg)18例、轻度肺高压组(25mPAP≤35mmHg)20例、中重度肺高压组(mPAP35mmHg)12例。三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27例体检中心证实健康的正常人对照组比较(男15例;女12例),年龄21-53(29.0±9.7)岁。每例病人于介入前、术后1小时、术后24小时及术后30天分别采血样。血标本均抽取外周静脉血2ml,用血清分离管收集血标本,凝集30分钟后立即离心,(1000g×15分钟)分离出血清。取血清于Eppendorf管中,置于-70℃冷冻冰箱待检,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试剂盒由上海西唐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for windows 17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实验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及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间及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性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VEGF含量与肺动脉压力、左向右分流量间作统计学相关性分析。
结果:正常肺动脉压组(105.06±56.060pg/ml)与对照组(75.90±52.833pg/ml)无显著性差异(P0.05);肺动脉高压组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即轻度肺动脉高压组(134.32±57.82pg/ml)高于对照组(75.90±52.833pg/ml)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组(193.36±61.51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75.90±52.83pg/ml)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封堵后1小时与24小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封堵后30天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VEGF含量与先天性心脏病左向右分流量呈正相关,与肺动脉压力呈正相关。
结论:1.在左向右分流的CHD患者中,VEGF测定值与PH程度呈正相关,提示VEGF在先天性心脏病肺血管重构引起PH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2.CHD患者左向右分流量越大,VEGF含量升高越明显,说明肺血流量的增多是导致PH的重要因素。3.CHD封堵术后24小时VEGF开始下降,一个月后尤为明显,VEGF有可逆性,提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能有效改善PH,但肺动脉压力的恢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
|
|
|
1 |
张慧娜;黄引平;;36例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孕妇的妊娠结局分析[J];山东医药;2007年12期 |
2 |
陈荣辉;庞玉生;;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中的变化和作用[J];广西医学;2007年05期 |
3 |
李珲;王宏伟;;术前应用PGE1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分析[J];甘肃医药;2009年01期 |
4 |
孟桢仪;;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65例的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09年10期 |
5 |
申红亚;陈艳丽;刘琳琳;;前列地尔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02期 |
6 |
阮英茆,朱晓东,程显声,沈宗林,张连庄,陈白平,胡盛寿,司文学,赵永平,梁风玲;100例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肺活检病理分级的初步探讨[J];中国循环杂志;1992年01期 |
7 |
李季;前列腺素E_1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疗效观察[J];中国药业;2005年08期 |
8 |
程怀兵;严中亚;吴一军;卢中;雷虹;孙云;郑理;李建安;王晖;;153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围术期临床回顾[J];临床肺科杂志;2007年11期 |
9 |
李冰冰;姜桢;王春生;;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管反应性的判断[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年08期 |
10 |
黄群;;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术后护理体会[J];安徽医药;2005年12期 |
11 |
郑萍;郑智;;前列地尔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6年05期 |
12 |
冯旭琴;;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的呼吸道护理[J];家庭护士;2006年27期 |
13 |
陈欧;王一彪;朱晓波;陈少杰;;先天性心脏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年03期 |
14 |
刘东海;张新;罗鸿;张伟华;孔伟华;郭瑞明;乔晨晖;朱耀斌;;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年06期 |
15 |
韦舒静;李洁;詹正民;郭佳妮;黄洪;;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18期 |
16 |
朱月钮,傅立军,周爱卿;血管形成因子-1与肺动脉高压形成关系的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5年03期 |
17 |
周海鹰;姜琴;姜敏;王素兰;;氨基末端脑钠素原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年11期 |
18 |
刘鑫荣;刘锦纷;;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J];临床儿科杂志;2008年09期 |
19 |
王攀;杨再珍;范书润;;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诊疗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8年21期 |
20 |
朱耀斌;胡滨;刘迎龙;;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肺动脉高压[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