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部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的方法。
材料与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的患者43例,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19-53岁,平均年龄34.7岁,受伤后至手术时间1天-3.5年,平均1.8个月。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患者12例,外侧半月板患者损伤3例,双侧半月板损伤2例,关节内软骨磨损者2例;镜下检查AMB损伤者12例,PLB损伤者31例。急性期患者患膝疼痛,肿胀等症状明显并伴随一定程度的关节屈伸活动受限。慢性期患者多有膝关节无力,打软腿等症状,行走时关节不稳定,不敢急停急起。12例AMB损伤患者中前抽屉试验阳性者9例,弱阳性者3例,Lachman试验阴性者4例,弱阳性者8例。31例PLB损伤患者中前抽屉试验阴性者6例,弱阳性者25例。Lachman试验弱阳性者8例,阳性者23例。采用取患者自体半腱肌行前交叉韧带部分重建术对患者进行手术。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价疗效。
结果:
1.一般情况:43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0.3个月。无感染,固定物松动,移植肌腱断裂等并发症。术后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者运动水平均接近正常,合并半月板损伤及关节软骨损伤者中2例患者行走中关节疼痛。所有患者对手术改善关节不稳定的改善满意。
2.评分:术前43例患者中37例前抽屉试验阳性,术后正常者36例,接近正常者1例。39例lachman试验阳性术后检查35例正常,4例接近正常。关节活动度-5-120°。综合评分采用Lysholm法评估,术前(42.3±4.3)分,术后(88.3±5.2)分。患者术前术后各项评分中显示出显著差异(P0.05)。
结论:
对于膝关节存在疼痛,不稳定等症状的患者,我们应尽早地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可避免骨性关节炎等继发病变。而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对于完整支的保留则有着保留在移植物和骨髓道愈合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血运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
|
|
|
1 |
李建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05期 |
2 |
袁锋;赵金忠;;自体膕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年04期 |
3 |
戴号;四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多中心研究[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3年01期 |
4 |
陈疾忤,陈世益;前交叉韧带部分断裂的诊治[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
5 |
冯宏伟;鲁驷原;尹小浪;王延军;肖斌;熊福军;;关节镜下自体四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研究[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6年06期 |
6 |
温鹏;任磊;杨晓宇;;半腱肌与股薄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研究进展[J];宁夏医学杂志;2008年01期 |
7 |
马勇;敖英芳;代岭辉;邵振兴;江东;;双膝前交叉韧带同期重建临床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年05期 |
8 |
姜文跃,林元问,罗映晖,姜亚辉,张郢华;兔前交叉韧带生物力学的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1991年04期 |
9 |
沈惠良,王亦璁,雍宜民;正常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力学特性[J];中华外科杂志;1994年10期 |
10 |
姜建元,吕飞舟,张志玉,王以进;前交叉韧带及其替代物粘弹性性质的实验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1997年04期 |
11 |
黄华扬,丁焕文;关节镜下自体髌腱中1/3重建前交叉韧带[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1998年04期 |
12 |
黄华扬,丁焕文,刘少喻,刘景发;关节镜下自体髌腱中1/3重建前交叉韧带[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年02期 |
13 |
马桂香,周迎娣,李颖;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手术配合[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14 |
孙启刚,景少鹏,王鸣,冯春利,肖兴雷;关节镜诊治股骨髁间窝撞击前交叉韧带[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年05期 |
15 |
孙拥军;可吸收螺钉与自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J];医学临床研究;2004年12期 |
16 |
李嘉,伍中庆,吴宇峰,邱桂春,付婷婷,李义凯;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处解剖学观察[J];颈腰痛杂志;2005年03期 |
17 |
陈栋;杨迪生;吕荣坤;潘伟波;吴永平;高翔;;模拟重力下前交叉韧带的解剖运动学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5年12期 |
18 |
黄东;杨斌;莫晓明;靳嘉昌;;关节镜下带骨瓣的髌腱中1/3重建前交叉韧带[J];微创医学;2006年02期 |
19 |
陈群;章亚萍;华盈;;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手术配合[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17期 |
20 |
方礼明;武永刚;夏志林;郑继元;张树喜;洪雷;;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式与疗效分析[J];武警医学;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