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超分子技术研究
【摘要】:中药超分子技术是中药现代化新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对中药超分子体的形成机制、制备方法、理化性质等进行了研究:用计算机模拟β-环糊精、丹参酮的分子结构并计算分子尺寸和包合前后体系的能量,推测丹参酮能与β-环糊精形成超分子体,对丹参醇提物进行了超分子化工艺研究,初步建立了环糊精超分子技术提取分离中药化学成分的新方法,从丹参醇提物超分子体脱包物中分离了4种丹参酮单体并进行了结构确证。用紫外光谱法测定了4种丹参酮及其混合物的包合常数(K_a)和丹参酮ⅡA超分子体的溶解度和溶出度,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了大鼠体内丹参酮ⅡA的血药浓度。
在丹参酮超分子研究的基础上,对复方丹参超分子制剂进行了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和药理毒理研究:用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了工艺,用丹参酮ⅡA、人参皂苷Rb1的含量测定和三七、川芎、制首乌、葛根、黄芩的薄层鉴别建立了复方丹参超分子制剂质量标准,为复方丹参超分子制剂提供质量控制方法,用恒温加速试验法测定了复方丹参超分子制剂的有效期,用结扎犬冠状动脉方法考查了复方丹参超分子制剂对犬心肌缺血的影响并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这些实验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
|
|
1 |
袁淑兰,黄光琦,王修杰,周宏远,江映红;丹参酮和维甲酸对人宫颈癌细胞株的体外诱导分化作用[J];中华肿瘤杂志;1995年06期 |
2 |
陈坚;丹参酮抗肿瘤的研究进展[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3年06期 |
3 |
任翠华;丹参酮治疗药物流产导致输卵管阻塞104例疗效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04年03期 |
4 |
李铁强;白岩;于静;刘振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乙肝扶正胶囊中丹参酮Ⅱ_A的含量[J];中国药事;2006年11期 |
5 |
Patmore L;朱伯卿;;抗心绞痛药物丹参的主要成份丹参酮Ⅱ-A磺酸盐的钙内流阻滞作用[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1983年04期 |
6 |
徐韧柳;戴敬;韩桂茹;冯丽;杨建红;蔡明来;;乌鸡白凤丸中丹参酮ⅡA的薄层扫描定量[J];中成药;1991年09期 |
7 |
王修杰,袁淑兰,黄韧敏,宋毅;Brdu和PCNA标记观察丹参酮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8 |
周展超
,张国毅;丹参酮与美满霉素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1年11期 |
9 |
储茂泉,古宏晨,刘国杰;喷雾干燥法制备丹参酮前体脂质体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2年01期 |
10 |
王建湘
,朱明芳
,杨坚
,真米兰;丹参酮治疗寻常性痤疮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02年12期 |
11 |
袁淑兰,王修杰;丹参酮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J];癌症;2003年12期 |
12 |
李欣,杜俊蓉,张蓉,张丽芳,钱忠明;丹参酮防治动脉再狭窄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年03期 |
13 |
范青,范广俊,杨佩满,赵瑾瑶;丹参酮微乳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年11期 |
14 |
冯俊,郑智,熊玮;丹参酮ⅡA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作用及其机制[J];实用医学杂志;2005年17期 |
15 |
曲韬;张德巍;房淑华;;丹参酮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07年07期 |
16 |
何晓静;王守涛;周娟;肇丽梅;;丹参酮Ⅱ_A注射乳剂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2008年06期 |
17 |
崔公让;;丹参与活血化瘀[J];临床医学;1981年05期 |
18 |
买长江,马云阁,张明堪,郅兴义,杨栋,樊瑞芬;丹参酮停跳液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1995年03期 |
19 |
何丽娜,杨军,姜怡,王静,刘超,何素冰;丹参酮对培养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1年06期 |
20 |
刘小清,罗宪堂,欧阳小安;复方丹参剂型研究简况[J];时珍国医国药;200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