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穗槐果实保肝活性成分及指纹图谱研究
【摘要】:本文综述了中药抗四氯化碳和扑热息痛致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为活性筛选指标,通过不同部位对小鼠CCL_4致肝损伤血清ALT的影响,从紫穗槐果实4个提取部位中筛选出保肝活性部位为正丁醇部位,并对其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
利用硅胶柱色谱、薄层制备色谱、高效液相制备色谱、Sepadex LH-20柱色谱,从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中6个黄酮类化合物,1个肌醇类化合物。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解析等方法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6a,12a-去氢紫穗槐苷(6a,12a-dehydroamorphin,1)、山奈酚-3-葡萄糖-7-鼠李糖甙(Kaempferol-3-gluco-7-rham—noside,2)、D-3-甲氧基-手性-肌醇(D-3-methoxy-chiro-inositol,3)、7,2′,4′,5′-四甲氧基异黄酮(7,2′,4′,5′-tetromethoxy-isoflavone,4)、去氢色蒙酮 (dehydrosermundone,5)、灰叶素(tephrosin,6)、7,4′-二甲氧基异黄酮(7,4'-dimethoxyisoflavone,7)。其中化合物1为一个新的化合物,化合物2,3为首次从紫穗槐属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
同时本文首次通过紫穗槐果实活性部位对小鼠AAP致肝损伤血清ALT和肝糖原耗竭的影响,证明其活性部位对药物性肝损伤也有治疗作用;并通过观察活性部位对小鼠CCL_4致肝损伤血清ALT的影响以及肝脏的病理切片,证明了紫穗槐果实保肝活性部位筛选的正确性。
本文首次对辽宁省紫穗槐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并首次建立其挥发油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和紫外光谱指纹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