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辨证应用中药外敷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

梁伟  
【摘要】: 目的:探索糖尿病足的中医临床思路与方法,在基础治疗糖尿病的同时,以中医外治法局部辨证治疗糖尿病足的思想为指导,应用清热解毒、益气活血、祛腐生肌中药外敷法促进糖尿病足疮面愈合的临床研究。探索糖尿病足治疗过程中局部治疗的有效方法,提高患肢的疮面愈合率。 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糖尿病足患者90例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于常规换药后外敷清热解毒、益气活血之中药软膏,对照组行常规换药后以混合液纱布湿敷。疗程一个月。并在治疗前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患足疮面愈合情况,生化指标,周围血液循环情况,凝血机制的影响,C-反应蛋白的影响等方面,来证实局部辩证应用中药外敷法在治疗糖尿病足,促进疮面愈合的作用。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 1、应用清热解毒、益气活血中药外敷治疗糖尿病足具有良好的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4.21%,显效率6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4.29%,显效率39.29%。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 2、中药外敷法能明显改善糖尿病足疮周微循环状态,提高氧分压水平。激光多普勒检查与经皮氧分压检查情况显示,中药外敷能明显改善糖尿病足疮周微循环状态,提高氧分压水平。研究表明,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经皮氧分压检查,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中药外敷法是通过辨证外敷中药治疗的方法,它应用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上,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益气活血、祛腐生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生长的功效,从而使疮面较快达到良好的生长状态,并有效促进疮面愈合的作用。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必须将整体辨证和局部辨证结合起来。为中医局部辨证施治提供了新思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红卫;;黄药子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52例临床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23期
2 杨海燕;;地龙外敷为主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年05期
3 吴志英;吴庆福;吴英姿;;独角膏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42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05期
4 毕诗军;宋雪;吴延琦;;全层皮片修复外敷法在四肢皮肤缺损110例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8年02期
5 朱子凤;内外合治小儿腮腺炎30例[J];四川中医;2002年04期
6 张玉镇;;张东岳教授中药外洗法治疗尖锐湿疣经验[J];中医外治杂志;2009年01期
7 毛志耀;芙蓉外敷法治疮毒[J];四川中医;1987年12期
8 ;欢迎订阅《中医外治杂志》[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2年04期
9 彭剑虹;中医外治膝骨性关节炎近况[J];中医外治杂志;2002年02期
10 杨安莎;陈和星;刘金德;;普济消毒饮合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52例[J];江西中医药;2008年12期
11 ;中医外治杂志发行部提供以下医学图书[J];中医外治杂志;2010年03期
12 王国峰,王翠卿;中药外治流行性腮腺炎[J];光明中医;2004年02期
13 梁成名;刘志宇;朱向阳;;中医外治在常见风湿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5期
14 于文生;;中医治疗面神经炎30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15 刘桂玲,于方英;外用蚤休治疗疖肿[J];四川中医;2002年03期
16 马小银;乳腺增生中医外治法[J];农村新技术;2004年04期
17 郭洪涛;中医外治拾零[J];中医外治杂志;1995年01期
18 包昆;中医外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况[J];中医外治杂志;1999年06期
19 隋进德;孙丰卿;;中药外用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112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04期
20 魏欣;儿科常见病的几种中医外治法[J];中国民间疗法;200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国斌;张磊;闫少庆;周妮;陈丽娜;;糖尿病足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学术大会论文集(一)[C];2009年
2 曾小明;;皮肤病中医外治之理论浅探[A];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次学会年会学术文集[C];2007年
3 丁小波;张晓恒;邹逸天;;中医外治的现状和展望[A];全国中医外治发展论坛暨全国第六次中医外治学术年会与技术展示论文集[C];2009年
4 陈罗林;陈枫;田新霞;陈凤滨;;浅谈中医外治之优势[A];2009年全国基层优秀中医表彰大会暨全国第二次民间验方、诊疗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吉庆;薛建国;;慢性前列腺炎中医外治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丁小波;张晓恒;邹逸天;;中医外治的现状和展望[A];2009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暨全国中医外治论坛会刊[C];2009年
7 高树中;马玉侠;;中医外治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进展[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刁本恕;;中医外治治疗疑难疾病临证思路与探索[A];第七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何鲜平;许剑;;另辟蹊径治疗消化系统疾病[A];2009年贵州省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病学术交流暨专题学术讲座论文汇编[C];2009年
10 任力;杜凤香;王淑斌;周国军;;中医外治痛经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Ⅱ)[A];2004年中国西部药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伟;辨证应用中药外敷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滕佳林;黄芪配伍当归益气活血作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年
3 张艺平;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治疗温病湿热证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4 黄璟;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王培利;益气活血治法促缺血心肌血管生成实验研究及其疗效评价[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6 池中求;从血清TGFβ1、VEGF角度探讨清热解毒法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王华东;清热解毒理气活血方药防治LPS性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8 韩益丰;三种菊科植物萜、苷类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程伟;从细胞周期调控探讨益气活血方防治球囊损伤血管狭窄的机理[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10 韩永明;清热解毒与滋阴清热、活血化瘀对T2DM PI3K信号转导影响的比较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霞;清热解毒外敷治法治疗感染性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李姣倩;牛黄复方制剂药理及治疗风热喉痹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丁晓娟;参麦花降脂颗粒治疗高脂血症(气阴不足、热毒内侵)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4 成丽丽;龙芩草含片的药学、药效学及作用机制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曾婧纯;中医外治为主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文献的系统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张字红;糖尿病足筋疽型中医外治分期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徐武兵;益气活血中药复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韩圆圆;益气活血降压方治疗高血压病(2级)合并左心室肥厚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李浩然;中医外治三位一体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张宁;益气活血降压方治疗气虚血瘀型高血压(2级)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建军;饮花要对症[N];大众卫生报;2006年
2 马金林;药名相近药效不同[N];大众卫生报;2007年
3 朱兰;三款药膳止咳嗽[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4 韩毅伟;蒙医治感冒[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5 赵燕云;仙方活命饮临床新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三种下火中药不宜乱吃[N];医药导报;2008年
7 宁在兰;治皮肤病单方[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8 如萍;自制药茶防中暑[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陈国东;中药迈入靶向研究时代[N];医药经济报;2007年
10 温玉琴;清热解毒蒲公英[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