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两用白果种仁和南非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药食两用”的概念是指既可以作为药物防病治病又可以作为营养保健食品,因其具有预防疾病又能长期安全食用的优势,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研究。因此,本论文选取同时具有药食两用特点的“白果种仁”和“南非叶”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正丁醇部位的小分子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一、白果种仁小分子活性成分研究白果为银杏科银杏属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的干燥成熟种子。白果的药用价值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并作为传统中药一直沿用至今;白果亦具有食用价值,其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具有极佳的营养保健功能,自明清以来被列为食疗佳品,食后可养生延年。近年来,人们对白果种仁中的蛋白质、淀粉、多糖等生物大分子和银杏内酯类成分研究较多,而对于白果具有的传统药用功效和保健功能的特征性小分子成分却研究较少。为了寻找白果种仁的特征性小分子成分,由于白果的小极性部位存在大量的银杏内酯类成分,本论文直接选取白果正丁醇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运用多种分离方法(大孔树脂、SephadexLH-20、HPLC制备色谱等)得到了 13个化合物,并用多种波谱技术(UV,MS,HNMR,13CNMR,2DNMR)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3个为首次从白果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3个为银杏毒素类化合物,4'-O-methylpyridoxine(MPN)和2个MPN类化合物(MPNs)。其中,一个为首次从白果中分离的MPNs(julibrinⅡ)。为了进一步研究白果中的MPNs,本论文对白果中的MPNs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如下:首先,考察并优化了一个快速、简单、低成本富集和分离MPNs标准品的方法。再次,建立了 HPLC-DAD测定MPNs的方法,考察了白果种仁在生长期和成熟期的MPNs含量的变化趋势,研究了在不同炮制方法下,白果种仁中MPNs的含量变化。最后,为了寻找白果作为传统中药的物质基础,我们对白果种仁中的MPN首次进行了活性研究,并通过两个药理实验评估了 MPN的镇咳和祛痰活性,结果显示MPN具有较好的镇咳和祛痰活性。为了进一步寻找白果中具有保健功效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我们从抗氧化活性部位定向分离出了 4个含量较大的苯丙素和木脂素糖苷类标准品,并通过DPPH实验测定了它们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三个化合物显示了较强的抗氧化活性(IC50:67-100 μM)。为了探究其它未知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本论文建立了 HPLC/DAD-Q-TOF-MS/MS方法对其它成分进行了结构分析,并通过与标准品质谱裂解特征和规律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鉴定了 16个苯丙素和木脂素糖苷类化合物,包括苯丙素类、呋喃型木脂素、苯并呋喃型新木脂素类,8-0-4'新木脂素类。二、药食两用植物-南非叶的化学成分研究南非叶为菊科扁桃斑鸠菊植物扁桃斑鸠菊(Vernonia amygdalina Del.)的叶。原产于热带非洲,并广泛种植于西非。在尼日利亚当地被作为一种蔬菜食用,人们通过捣碎和清洗来去掉叶子本身的苦味。在非洲当地,南非叶也可以作为药物给人和动物治疗多种疾病。因此,南非叶也被誉为药食两用植物。为了进一步研究南非叶的有效活性成分,本论文对南非叶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以HPLC-DAD为导向,(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pre-HPLC)对南非叶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共得到9个化合物,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UV,MS,H NMR,13C NMR,2D NMR)鉴定了他们的结构,他们的结构分别为:vemoamyosideD1(N-1),vernoniosideAs(N-2),vemoamyoside E(N-3),vernoamyoside D2(N-4),vernoamyoside C1(N-5),vernoamyoside C2(N-6),Roseoside Ⅱ(N-7),vemoamyoside D(N-8),vemoamyoside C(N-9)。其中N-1-6为新的甾体皂苷类化合物,N-7为首次从南非叶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综上所述,白果种仁和南非叶均为药食两用药材,本论文分别对白果和南非叶的正丁醇部位糖苷类化合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并探索了白果药用和食用价值的物质基础,为白果和南非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一点基础。
|
|
|
|
1 |
鞠成国;王巍;贾天柱;;狗脊炮制前后化学成分聚类分析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药炮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
2 |
张振凌;张红伟;刘博;;制白附子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A];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
3 |
谷硕;朱鹤;陈小姝;赵楠;王琦;;灰绒泡菌化学成分初探[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4 |
田晋;冯文娟;苏亚伦;吉腾飞;;万花木化学成分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5 |
钱伏刚;;落花生的化学成分研究[A];全国第四次中医科研方法学暨花生枝叶治疗失眠症研究成果汇报学术研讨会专家讲课和学术论文集[C];2009年 |
6 |
王天山;刘冰晶;华淑艳;李天略;陈光英;;海南血桐化学成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
7 |
田玉红;张祥民;陈志燕;蒋宏霖;王维刚;;不同蒸馏时段的赤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A];广西烟草学会200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
8 |
牛耀虎;丁永辉;王兰霞;李士博;张艳明;;超微粉碎对当归中基本化学成分溶出的影响[A];西北地区第六届色谱学术报告会甘肃省第十一届色谱年会论文集[C];2010年 |
9 |
里艳茹;田冶;熊亮;朱梅;石建功;;粗壮润楠化学成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10 |
徐方方;张晓琦;刘博;叶文才;;枳椇子的化学成分研究[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