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咯吡嗪酮和吡咯噁嗪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摘要】:
本课题是(2H)-3,4-二氢吡咯并[1.2-a]吡嗪-1-酮(吡咯吡嗪酮)和(1H)-3,4-二氢吡咯并[2,1-c][1,4]噁嗪-1-酮(吡咯噁嗪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构效关系的研究。
依据本实验室的吡里酮类化合物构效关系的研究经验,设计合成了吡咯吡嗪酮和吡咯噁嗪酮两类化合物。为了研究它们的抗炎镇痛构效关系,设计合成了6个2-烃基吡咯吡嗪酮、42个2-烃基-6-酰基吡咯吡嗪酮、28个2-烃基-6-芳胺甲基吡咯吡嗪酮类化合物及8个6-酰基吡咯噁嗪酮、4个6-芳胺甲基吡咯噁嗪酮类化合物。共合成了88个化合物,其中83是未见于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
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醋酸致小鼠扭体法测试了所合成化合物的抗炎镇痛活性。初步药理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多数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或镇痛活性,其中化合物ZF-05、303、353、357、359、361、和346的抗炎活性明显强于对照药布洛芬,镇痛活性与布洛芬近似,值得进一步研究。
总结了一些初步构效关系。试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CoMFA方法对2-烃基-6-酰基吡咯吡嗪酮类化合物进行了3D-QSAR的研究。
|
|
|
|
1 |
龚家玮;聚(乙烯基吡咯烷酮-co-二甲基马来酸酐)的合成及其在肾脏药物给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年12期 |
2 |
王绯,郑红,张守芳;3-芳基-2-甲基-1-吡咯并[1,2-a]吡嗪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作用[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4年04期 |
3 |
周鸿娟,傅德才;二氢吡咯并噁嗪酮类化合物的EI质谱及其解析[J];分析测试学报;2004年04期 |
4 |
傅德才,孙光,楼扬通,张守芳;二氢吡咯并噁嗪酮衍生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作用[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2年06期 |
5 |
崔刚;李春光;李楹林;;电化学嵌入法制备葡萄糖氧化酶电极[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1991年02期 |
6 |
孟繁浩,高文方,张守芳;双酰基吡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
7 |
梅其炳,陶静仪,屠世忠,田巧莲;吡咯卡因的抗心律失常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0年02期 |
8 |
李楹林;李春光;;导电聚吡咯膜在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1993年02期 |
9 |
马曾燕;李将渊;向伟;;聚吡咯/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对多巴胺的测定[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8年12期 |
10 |
陈洪波,谢伦嘉,罗宣德;左氧氟沙星中间体苯并噁嗪的拆分[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5年04期 |
11 |
旷春桃,胡艾希,谭英;乙拉西坦的合成[J];合成化学;2005年01期 |
12 |
庞冀燕,孙光,傅德才,张守芳;二氢吡咯并吡嗪酮衍生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作用[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2年02期 |
13 |
;尿N-甲-2-(3-吡啶基)-5-吡咯烷酮和女性肺癌的危险[J];中国肿瘤;1996年04期 |
14 |
徐亮;;氨基吡咯三羧酸:新型Ⅲ型谷氨酸代谢型受体选择性配体[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7年06期 |
15 |
杨青林;盐酸吡咯吡胺治疗过敏性鼻炎55例[J];山东医药;1997年03期 |
16 |
刘鸿雁,吕红星,郑金焕;川芎嗪加吡咯烷酮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3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05期 |
17 |
熊顺华,李国华,李清,龚坚;吡咯喹啉醌对谷氨酸诱发皮层神经元损伤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年04期 |
18 |
肖晓秋,刘国卿;L-焦谷氨酸对抗谷氨酸钠诱发的大鼠皮层神经元损伤<英文>[J];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1999年08期 |
19 |
鲁静朝;氯吡咯雷与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药效的个体差异、药物抵抗、用药前血小板反应性的效应[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4年01期 |
20 |
蓝晓步,王尔华;吡咯-2-硫代甲酰胺的简易合成方法[J];药学进展;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