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论爱丽丝·沃克小说创作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刘运苓  
【摘要】: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在美国文坛上崛起了一批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AliceWalker)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她的作品主要反映了黑人女性受压迫的现实,表现了黑人女性的艰难处境以及黑人妇女寻求自由与解放的历程,她创立了“妇女主义”的概念,为自己的妇女主义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她在1983年凭借小说《紫颜色》一举获得了代表美国文学最高荣誉的三个奖项: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并因此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黑人女作家。 文学评论家们已经对爱丽丝·沃克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诸如小说主题,人物形象,种族问题和后现代性研究等等,但是在众多研究中,对爱丽丝·沃克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风格进行全面研究的为数不多。本论文从爱丽丝·沃克小说的思想主题与创作技巧两个方面入手,分别阐释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创作倾向,并进一步探讨爱丽丝·沃克小说创作的意义。 论文共分为四个大部分,第一章首先对充满争议的“后现代主义”进行界定,然后通过探讨爱丽丝·沃克思想的发展脉络,进一步提出爱丽丝·沃克小说创作是否显现了后现代主义创作倾向这一论题。 第二章讨论爱丽丝·沃克小说创作在思想层面上的主要特征,认为在爱丽丝·沃克的创作中体现出了一种多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她通过对普遍主义和权威的质疑与颠覆,对后现代主义“对话”方法的运用来实现对多样性、多元化的倡导,体现了一种对现代性进行否定之后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第三章讨论了爱丽丝·沃克小说创作在写作技巧方面的主要特征。爱丽丝·沃克运用了“反小说”的叙述技巧,体现出了互文性和碎片化等后现代主义创作风格,以此来打破人们对“原本”的迷信,期盼一个开放的、不确定的、复杂的、多元的世界概念,让其去取代封闭的世界概念。 第四章论述爱丽丝·沃克后现代主义倾向小说创作的意义,分别对应爱丽丝·沃克小说在思想上和技巧上的一系列后现代主义创作倾向,具体论述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及现实意义。沃克的创作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后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困境,进而辩证地看待人类的发展,建构后现代思维方式下理想的生存方式。 通过以上几章的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尽管文学史上没有把爱丽丝·沃克的小说创作归为后现代主义创作的体系之下,并且作者本人也没有公开指出自己的后现代主义创作倾向,但是通过对其小说创作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爱丽丝·沃克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出了一种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创作倾向,并且对人类理想的生存模式的寻找与营建具有深远的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仲子;;《卖文生涯》散文集[J];读书;1988年11期
2 张燕;;爱丽丝·沃克的《父亲的微笑之光》[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4期
3 聂薇;;二十世纪英美文坛与文化现象(七) 爱丽丝·沃克与黑人民权运动[J];英语自学;2007年07期
4 张红敏;《紫色》中的上帝[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曾竹青;《寻找母亲花园》的黑人女性主义传统——兼谈爱丽丝·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观[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王屹;论爱丽丝·沃克的黑人女性意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张延军,武雪莉;爱丽丝·沃克《日常用品》中的文化冲突[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王星莉;席绪慧;;从反抗到和解——解读《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父女关系[J];滁州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常长海;陈庆宏;;论《紫颜色》对男权社会和种族主义的解构[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11期
10 杨宁宁;王薇;;爱丽丝·沃克小说《紫色》中的家庭暴力[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1 秦湘;《紫色》与“家丑”[J];外国文学;1987年01期
12 马春燕;王保林;;《日常用品》里的文化冲突[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13 洛丽·摩尔 ,何朝阳;爱荷华的阿格尼丝[J];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04期
14 董鼎山;;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双层桎梏[J];读书;1986年04期
15 包丽丽;;《紫颜色》中的紫色与爱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J];名作欣赏;2011年33期
16 刘国枝;上帝的性别与肤色──爱丽丝·沃克《紫色》的宗教意识解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17 刘亚萍;;论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5期
18 杨剑龙;巫小黎;汪炜;李洪华;陈雪康;张登林;周旭峰;朱美华;赵春;李亮;沈佳;刘昕;陈丽伟;朴明爱;;表现现代人内心的焦灼和忧虑——崔秀哲小说创作之研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9 韦华;;读者中心与文本建构——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创作观[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1期
20 周景雷;;政治伤痕的文化记忆——近年长篇小说创作考察之一[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学英;;小说创作微言[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2 何玉茹;;关于小说的发言[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3 杨友今;;浅谈姚雪垠“历史小说创作的新道路”[A];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汪雨涛;;“新女性神话”的缔造——试论冰心五四时期小说创作[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晓明;;论沙汀的小说创作[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6 周韵;;论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7 范道济;;金圣叹论小说功能——《水浒传》“金批”读札[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宋晓庚;卢东;;梁晓声和张抗抗小说创作概观[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10 雷达;;对近年小说创作流向的一种考察[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芝;越界的缪斯[D];苏州大学;2008年
2 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喜田;论转型期小说“人”的发现[D];复旦大学;2005年
4 翟永明;生命的表达与存在的追问[D];山东大学;2005年
5 邢楠;严歌苓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卢军;影响与重构——汪曾祺小说创作论[D];山东大学;2005年
7 李长虹;“东北作家群”小说的文化精神[D];吉林大学;2007年
8 佟金丹;徐訏小说创作的文化心理[D];山东大学;2008年
9 解孝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旅外作家与八、九十年代“新移民作家”小说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运苓;论爱丽丝·沃克小说创作的后现代主义倾向[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2 潘菊芬;女性的出走和回归[D];郑州大学;2010年
3 白熙月;酷儿理论关照下爱丽丝·沃克作品《父亲的微笑之光》和《紫色》的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4 邓小梅;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论爱丽丝·沃克的《格兰奇·科普兰第三生命》中美国黑人的斗争[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晓丰;对《紫色》中家庭的分析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锡英;诗与思:卡尔维诺的小说艺术[D];暨南大学;2006年
7 龙中莲;《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不确定性[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8 黄宗喜;苏珊·桑塔格小说叙述艺术论[D];湘潭大学;2008年
9 王艳;论村上春树小说传统性与后现代性的融合[D];苏州大学;2009年
10 宋荣;论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文学与小说创作的关系(1921-1927)[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守仁 童庆生;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N];文艺报;2007年
2 记者 邢晓芳;显示小说创作丰富性多元性[N];文汇报;2001年
3 谭伟平等;情系“三农” 感怀厚土[N];文艺报;2005年
4 受访者 麦家 采访者 商报记者 任志茜;麦家 我的秘密只能猜不能破[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胡殷红;扎根广西 面向全国 放眼世界[N];文艺报;2006年
6 刘川鄂;平民话语与底层智慧[N];文艺报;2007年
7 于锋(天水);关注现实:小说创作绕不开的主题[N];天水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陆梅;为当下小说创作把脉[N];文学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江湖;小说创作——如何实现“写百姓,百姓看”[N];文艺报;2005年
10 ;重庆市文学界为重庆小说创作把脉[N];文艺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