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存祭祀方式研究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凌河流域及其支流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存,重点分析牛河梁遗址祭祀遗存,同时分析东山嘴遗址、草帽山遗址、胡头沟遗址、田家沟遗址、半拉山遗址的祭祀遗存,兼及兴隆洼遗址、西台遗址、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以求对大凌河流域红山文化的祭祀方式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以墓祭、燎祭、坎祭、庙祭、社祭、石祭等祭祀方式为重点,以各遗址祭祀坑、祭坛、牛河梁女神庙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大凌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存在于整个红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早期以兴隆洼遗址、牛河梁第五地点下层遗存和朝阳小东山遗址为代表,兴隆洼遗址独特的居室葬葬俗表明存在着一定祭祀内容,但这一时期牛河梁遗址并未出现明显的祭祀遗存,西台遗址出现祭祀现象。中期牛河梁遗址是以祭祀坑和下层积石冢为主要祭祀方式,中晚期出现女神庙这种庙祭的祭祀形式,而且持续使用时间长、地理范围又居中心最高点,晚期出现以祭坛和上层积石冢相结合的祭祀方式,且祭坛都为独立的一个单元遗迹,个别墓葬出现墓祭现象。东山嘴遗址、田家沟遗址、草帽山遗址、半拉山遗址都属晚期遗存,从地层分析来看,每个遗址都延续使用较长时间,东山嘴遗址晚期早段先修筑中心部分的长方形祭坛,晚期晚段后修筑南部的圆形祭坛,最后形成南圆北方的祭坛祭祀形态。田家沟遗址晚期早段以祭祀坑为主要祭祀方式,晚期晚段出现祭坛祭祀方式。草帽山遗址主要以祭坛为主要祭祀方式,包括方形和圆形两种祭坛。胡头沟遗址不存在高规格的祭祀方式。半拉山晚期早段以祭祀坑为主要祭祀方式,晚期晚段出现祭坛及坛上建筑。对地层关系进行分析,每个遗址虽各具特点,但也有相同之处,早期遗址多以墓祭、祭祀坑为主要祭祀方式,结合祭祀坑与古文献中提及的坎祭祭祀方式进行研究,发现祭祀坑的使用持续较长时间,且每一段时间祭祀用具不同。燎祭使用的祭品有三项:柴薪、肉牲、玉帛,在红山文化中这三项祭品都有遗存。燎祭存在等级之分,是属于上层阶层举行的重要的祭祀活动。女神庙具有最早形态的宗庙性质,为一处崇祖中心。东山嘴遗址祭坛为一处新石器时代的祭社遗存。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所祭祀的对象是一个部族之内的保护神,而东山嘴遗址所祭祀的对象则是各个部落共同的保护神。研究大凌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存祭祀方式,对探讨中华礼制起源、进而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
|
|
|
1 |
于建设;;红山文化十讲[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
2 |
钱伟臣;赵爱民;张国明;;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建设“红山文化部落图”[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
3 |
岱方;黄吉博;;红山文化筒形器墓之略见[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
4 |
冯雷;戴福奎;王建国;滕剑;;红山文化与治玉研究 赤峰地区古长城及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
5 |
刘国祥;;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
6 |
纳·苏雅拉;曹雅洁;;红山文化玉器与萨满教[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
7 |
徐日辉;;论赤峰与天水的文明时代[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
8 |
万洪瑞;;略论红山文化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性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
9 |
于建设;;前言[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
10 |
邵淼;;红山文化玉器真伪对比鉴定初探[A];春草集(二)——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