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油画肖像与宫廷工笔肖像的对比研究
【摘要】:肖像画作为人物画的分支,在中西方绘画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样貌,也留下了许多绘画理论和传世佳作。随着人物画的发展,中国的肖像画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有了独立分科,加之民间对工笔人物画的需求增大,在皇家宫廷的支持下,明清工笔肖像迅猛发展。明清时期的工笔肖像发展繁荣,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传统的延续是分不开的;另外随着西洋画作的不断传入,给中国绘画带来了新的视觉感受。中国肖像画也在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实现了新的发展。其中,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西洋传教士画家在清代宫廷所做的一系列画法创新活动。他们出于为政治服务的需要,开始探索新的绘画风貌,这种风貌被要求既能与传统相联系,又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审美要求。在他们笔下,诞生了一种融合中西之法新的绘画形式——宫廷油画肖像。之所以产生这种“融合”,与其说是为迎合欣赏者审美需求而作出的改变,倒不如说是一种迎合统治者的表现。这时清代的宫廷工笔肖像,也在受到西洋画法的影响后,开始了全新的发展。清代宫廷油画肖像与宫廷工笔肖像作为中西方艺术融合的先导,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变革创新活动,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本文通过对清代宫廷油画肖像与宫廷工笔肖像比较的研究,对相关的历史文献和代表作品进行系统梳理,达到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点的了解,为当今中国提供绘画与实践理论上的参考;并利用图像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对现存的清代宫廷油画肖像作品,及清代宫廷工笔肖像代表作品进行例证分析,包括对作品的材料技法、风格特点以及作品中所包含的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对比论证。力图从清代宫廷油画肖像与宫廷工笔肖像的艺术形式根源上进行深刻剖析,明确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审美样式具体差异,以及对产生此种样式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旨在用这些创新的比较研究成果,丰富和完善中国肖像画发展与演变形式和历程,达到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促进美术学术研究发展的目的,同时也为中西方美术的交流做出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