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论学校体育的物化与人化

苗治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学校体育物化历史的研究,发现学校体育的发展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虽然每一阶段较前一阶段均有所进步,但毕竟存在着一些问题。作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物化的学校体育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发现学校体育在育人方面一直是偏重于以物为中心,出现了重智轻体、重体轻育、重物轻人的物化现象,偏离了以人为本这个基本观点。为了使学校体育在育人思想上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本文提出人化体育这一新理念,希望努力扭转“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工具”的局面,使学校体育由物化向人化升华,以改以前学校体育育人的“半个人”为“完整人”。学校体育树立人化体育思想,抵制物化体育的影响,提高学校体育档次,促进其重心由物转向人。学校体育坚持人化体育的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了目前“学校体育走进死胡同”等问题,而且能让学生人性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完善。体育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使人成为人,为人类健康担负着艰巨历史使命。体育要重塑成人教育,牢牢把握人化理念,使学生经过学校体育教育后,不仅是一名体格健壮、学识渊博的劳动者,更要是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耀超;寓德智于体之中——群体工作浅议[J];咸宁学院学报;1987年S1期
2 郝红;;笑星与体育[J];体育博览;1987年11期
3 陈锡纯;体育的人格美学世界初探[J];怀化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4 张晓峰;我国体育社会化前景浅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5 王占春;关于编订中师教学大纲的哲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1991年07期
6 孙昌松;体育对促进智力的发展的作用(文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7 周爱光;日本关于“体育”与“运动竞技”两概念的研究现状[J];体育学刊;1995年04期
8 杨国平;中专学校应加强体育知识教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9 刘德佩;略论体育与人的社会化[J];福建体育科技;1996年01期
10 任宝林,王大鹏;大学生体育能力的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11 金玉环,王晓春;对辽宁省体育先进乡镇体育工作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1996年S1期
12 姚建儿;学生及其家长对升学考试体育的态度[J];中国学校体育;1997年01期
13 赵岚,孙振武;体育是培养未来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J];学术探索;1998年02期
14 赵宏;论毛泽东的体育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年03期
15 马希良!733000;谈班主任的体育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2000年01期
16 张厚福;论我国体育法律的渊源[J];体育函授通讯;2001年02期
17 张占永,介五洲;谈体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地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10期
18 赵克;现代体育思想:体育与宗教的哲学思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9 赵蕴,黄玉舫;中国早期体育报刊[J];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05期
20 尹忠泽;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星华;;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与体育价值的重构[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王兴一;;体育大众媒介传播者的现状分析与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齐丙辰;大川善邦;;图象处理技术在体育机器人中的应用[A];中国图象图形科学技术新进展——第九届全国图象图形科技大会论文集[C];1998年
4 贾静;;大众文化背景下体育舆论的特点及其媒介引导[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5 韩会君;叶细权;朱跃夫;许国勋;张壮文;;构建环珠江口体育带的初步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6 应小萍;陈午晴;王兵;王俊秀;杨宜音;;国家认同和体育观念关系初探[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孙惠;;浅析“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8 王军;;体育博物馆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9 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集成与前沿[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10 崔乐泉;;民族传统体育新文化的构建——兼论体育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2 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3 杨年松;职业竞技体育的经济学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国军;基于可移动拍摄大场景下的人体运动跟踪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冯霞;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石泉;竞技体育刑法制约论[D];吉林大学;2004年
7 姚蕾;体育隐蔽课程论——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0年
8 赵芳;对我国体育产业立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9 李豪杰;论体育医疗服务系统——价值论证与系统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10 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颖辉;论体育隐喻在英文商业写作中的作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2 杨宾;现代大型体育庆典活动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D];河南大学;2002年
3 苗治文;论学校体育的物化与人化[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4 马东升;论体育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5 耿业进;从人类劳动方式演进审视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郑国华;从历史的角度探视体育在人类生存活动中的功能[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吴文峰;对北京市体育图书出版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8 赵方珂;现代城市营销中的体育营销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平;实施《新课标》长春市中学体育教师角色转换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赵泽顺;云南地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舒迪;体育,拓展慈善新领域[N];人民政协报;2003年
2 兼职记者 何悦;沈阳体育总会作用大[N];中国体育报;2002年
3 陈剑;体育路打通工程告竣[N];太原日报;2006年
4 蒋启明;塑料王国将迎来体育Fans[N];中国商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张志明;突破“六个界限” 追求更高水平[N];中国体育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李凤祥;体育携手经济给世界带来什么[N];中国信息报;2005年
7 本报特派记者 宋澎;谁能让体育干净?[N];工人日报;2000年
8 孔德胜;体育将和市民走得更近[N];兰州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杨犀利 郑汉江;全省体育先进表彰大会在肥举行[N];安徽日报;2000年
10 ;国运盛体育兴[N];中国妇女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