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鸻形目鸟类线粒体假基因遗传特征及其进化研究

崔博  
【摘要】:随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测序技术的发展,线粒体DNA(mtDNA)已成为鸟类系统学和进化研究的理想分子标记。由于线粒体假基因与mtDNA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经常有研究者用线粒体基因的通用引物从总DNA中扩增出核基因组中的线粒体假基因,即Numts(nuclear mitochondrial DNA segments,简称Numts)。如果在系统发育研究中将Numts误认为是mtDNA,就很有可能会得出不准确或错误的结论。虽然Numts序列在一定程度上给mtDNA的应用带来了干扰,然而Numts序列是联系细胞核内外两套遗传物质的重要桥梁,另外Numts序列作为核基因组中不表达的假基因也为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新的分子标记,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讨物种的进化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目前人们已利用Numts作为系统发育标记对人和A.thaliana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然而对于鸟类核基因组中的线粒体假基因研究却很少。线粒体假基因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研究领域,对鸟类Numts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解决鸟类系统发育中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行鸟形目鸟类之间的进化关系以及假基因在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首次利用特异性引物采取PCR方法扩增鸻形目11种鸟类的线粒体ATP8/6基因(部分ATP8和部分ATP6基因)及其假基因(Numts)片段。实验中所检测的鸻形目11种鸟类线粒体ATP8/6基因的长度均为626bp,无插入缺失;Numts片段长度均为618bp,与线粒体ATPS/6基因相比存在一处长为8bp的缺失,未见插入现象,并且在序列内部含有终止密码子。鸻形目11种鸟类Numts的核苷酸变异值从0.2%到1.6%,共有14个可变核苷酸位点,转换颠换的比值为1.2,碱基替换在各密码子上发生的频率几乎相同(分别为34.6%,32.3%,33.1%),没有明显的转换倾向性;而线粒体基因的核苷酸变异值从8.7%到25.8%,共有243个可变核苷酸位点,转换颠换的比值为1.6,碱基替换在密码子三个位点发生的频率分别为20.08%,4.6%,74.6%。用线粒体ATP8/6基因和Numts序列分别构建NJ树和MP树,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线粒体基因能够很好的反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秋云;李永平;温庆放;;小白菜线粒体DNA提取体系的建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7年02期
2 杨天燕;孟玮;海萨;张人铭;郭焱;;新疆几种裂腹鱼类系统发育关系探讨[J];干旱区研究;2011年03期
3 王继文;动物线粒体假基因的识别及其在进化生物学中的应用[J];动物学杂志;2004年03期
4 智妍;葛振萍;张春田;;基于线粒体ND5基因的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郑润玲;李家乐;牛东红;;缢蛏线粒体DNA提取方法的比较[J];分子科学学报;2008年05期
6 张民照;杜艳丽;张爱环;王进忠;覃晓春;孙淑玲;张志勇;;线粒体DNA标记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曹新文,邹国林,李兆隆,朱汝璠;鸽肝线粒体DNA的研究 Ⅰ.纯化及电镜观察[J];遗传;1987年02期
8 高震;线粒体DNA(mtDNA)与气功[J];现代养生;1996年12期
9 郑爱新;;线粒体与衰老研究进展[J];大理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10 刘青杰,封江彬,陆雪;线粒体基因组及其在辐射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4年02期
11 闫华超,高岚;线粒体DNA遗传特性的研究新进展[J];生物技术;2003年06期
12 张莉,钱雨,顾福康;原生动物线粒体DNA的研究进展[J];动物学杂志;2004年04期
13 卜云,郑哲民,郭昆;五种真蝽(Pentatoma Olivier) mtDNA-COII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关系初探(半翅目:蝽科)[J];昆虫分类学报;2005年02期
14 李文强;张改生;汪奎;牛娜;潘栋梁;;小麦线粒体DNA的高效提取方法[J];遗传;2007年06期
15 于恩艳;张艺;马合木提·哈力克;;新疆塔吉克族人群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研究[J];生物技术;2007年05期
16 李青青;段焰青;李佛琳;李地艳;周汝敏;曹能;;线粒体基因在鳞翅目昆虫分子系统学中的研究进展[J];昆虫知识;2009年03期
17 乔卿梅;程茂高;原国辉;;蝗虫线粒体DNA(mtDNA)研究概况[J];河南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18 李伟丰;唐侃;王湛军;唐绍清;;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的广西蜜柑大实蝇与日本蜜柑大实蝇的比较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09年S1期
19 孙俊,朱英国;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基础[J];遗传;1993年02期
20 张亚平,施立明;猕猴属中的基因流研究[J];遗传学报;199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亚龙;葛颂;;利用叶绿体、线粒体和核基因组的DNA序列探讨稻族的系统发育关系[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2 王广策;曾呈奎;;藻菌纲Achlya bisexualis两种不同的丙酮酸激酶基因(pyk1和pyk2)的发现以及全序列测定[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邵韵平;;线粒体DNA突变对衰老的影响[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4 傅宝华;吕玉民;;线粒体DNA突变及应用在辐射生物剂量估算中的可行性探讨(摘要)[A];21世纪初辐射防护论坛第五次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郭昱嵩;王中铎;刘楚吾;陈志明;刘筠;;勒氏笛鲷(Lutjanus russellii)线粒体DNA全序列的测定与分析[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陆松敏;李伟文;刘建仓;李萍;;缺血缺氧线粒体质子漏与DNA损伤[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物物理技术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7 黄志刚;许洪波;房居高;陈学军;陈晓红;高晗;;线粒体DNA异常在喉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高书晶;刘爱萍;徐林波;;直翅目昆虫线粒体DNA(mtDNA)研究进展[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9 殷玲;吉挺;陈晶;陈国宏;;线粒体DNA在蜜蜂遗传育种中的应用[A];中国养蜂学会蜜蜂育种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严庆丰;方国伟;;线粒体糖尿病的分子分型和临床检验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东洙;浸润性乳腺导管癌mtDNA突变及mt-mRNA、VEGF、BRCA_1和PTEN的表达[D];延边大学;2007年
2 姜洪华;脾气虚证患者线粒体DNA多态性与超微结构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叶中德;RFP13诱导细胞凋亡的调控[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4 康伟民;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脑损伤和亚低温保护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5 薛宏斌;运动训练预防小鼠帕金森病的神经生物学机理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6 臧莹安;线粒体自由基在快大型黄羽肉鸡PHS防控中的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贾利强;水稻侧根发育基因OsSLR1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何晓红;中国主要双峰驼群体遗传多样性、系统进化及mtDNA异质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车静;现生蛙科动物部分物种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穆叶赛·尼加提;mtDNA及GNB3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自然长寿的关联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博;鸻形目鸟类线粒体假基因遗传特征及其进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2 马兰;中国斑腿蝗科部分种类线粒体COⅡ基因的分子进化与系统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娜;基于线粒体16S rDNA、12S rDNA及联合序列探讨蛱蝶科主要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4 汪江一;索科线虫部分种类18SrDNA COI和D_3基因分子系统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浩;基于DNA序列的巴山松及其近缘种系统发育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于潇翡;基于mtDNA的北京地区19种斑螟谱系发育关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7 陈茹冰;中国斑腿蝗科部分种类线粒体ND2基因及其相邻tRNAs基因的分子进化与系统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桂程;武汉汉族群体24个mtDNA编码区SNPs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桂程;武汉汉族群体24个mtDNA编码区SNPs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杨秀芹;五品种(品系)猪系统发育关系的RAPD及其myostatin基因启动区的RFLP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蔡大伟;家马的起源[N];中国文物报;2006年
2 奇云;“线粒体夏娃”何时走出“伊甸园”[N];大众科技报;2002年
3 李天舒;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母系遗传特点[N];健康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姜澎;传宗接代不仅是男性特权[N];文汇报;2008年
5 记者董映璧;细菌转变成线粒体的整个过程[N];科技日报;2002年
6 李学华;探究细胞“发电厂”的秘密[N];科技日报;2008年
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科学家徐建兴教授探究呼吸链的奥秘独创线粒体超氧自由基代谢理论[N];大众科技报;2006年
8 杨孝文;科学家研制基因注射剂“长生不老”不再是梦[N];江苏科技报;2007年
9 曹丽君;英国批准培育“双母亲胚胎”[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曹丽君;英批准培育“两母一父”胚胎[N];医药经济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