鸻形目鸟类线粒体假基因遗传特征及其进化研究
【摘要】:随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测序技术的发展,线粒体DNA(mtDNA)已成为鸟类系统学和进化研究的理想分子标记。由于线粒体假基因与mtDNA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经常有研究者用线粒体基因的通用引物从总DNA中扩增出核基因组中的线粒体假基因,即Numts(nuclear mitochondrial DNA segments,简称Numts)。如果在系统发育研究中将Numts误认为是mtDNA,就很有可能会得出不准确或错误的结论。虽然Numts序列在一定程度上给mtDNA的应用带来了干扰,然而Numts序列是联系细胞核内外两套遗传物质的重要桥梁,另外Numts序列作为核基因组中不表达的假基因也为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新的分子标记,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讨物种的进化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目前人们已利用Numts作为系统发育标记对人和A.thaliana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然而对于鸟类核基因组中的线粒体假基因研究却很少。线粒体假基因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研究领域,对鸟类Numts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解决鸟类系统发育中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行鸟形目鸟类之间的进化关系以及假基因在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首次利用特异性引物采取PCR方法扩增鸻形目11种鸟类的线粒体ATP8/6基因(部分ATP8和部分ATP6基因)及其假基因(Numts)片段。实验中所检测的鸻形目11种鸟类线粒体ATP8/6基因的长度均为626bp,无插入缺失;Numts片段长度均为618bp,与线粒体ATPS/6基因相比存在一处长为8bp的缺失,未见插入现象,并且在序列内部含有终止密码子。鸻形目11种鸟类Numts的核苷酸变异值从0.2%到1.6%,共有14个可变核苷酸位点,转换颠换的比值为1.2,碱基替换在各密码子上发生的频率几乎相同(分别为34.6%,32.3%,33.1%),没有明显的转换倾向性;而线粒体基因的核苷酸变异值从8.7%到25.8%,共有243个可变核苷酸位点,转换颠换的比值为1.6,碱基替换在密码子三个位点发生的频率分别为20.08%,4.6%,74.6%。用线粒体ATP8/6基因和Numts序列分别构建NJ树和MP树,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线粒体基因能够很好的反映
|
|
|
|
1 |
吴秋云;李永平;温庆放;;小白菜线粒体DNA提取体系的建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7年02期 |
2 |
杨天燕;孟玮;海萨;张人铭;郭焱;;新疆几种裂腹鱼类系统发育关系探讨[J];干旱区研究;2011年03期 |
3 |
王继文;动物线粒体假基因的识别及其在进化生物学中的应用[J];动物学杂志;2004年03期 |
4 |
智妍;葛振萍;张春田;;基于线粒体ND5基因的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5 |
郑润玲;李家乐;牛东红;;缢蛏线粒体DNA提取方法的比较[J];分子科学学报;2008年05期 |
6 |
张民照;杜艳丽;张爱环;王进忠;覃晓春;孙淑玲;张志勇;;线粒体DNA标记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
7 |
曹新文,邹国林,李兆隆,朱汝璠;鸽肝线粒体DNA的研究 Ⅰ.纯化及电镜观察[J];遗传;1987年02期 |
8 |
高震;线粒体DNA(mtDNA)与气功[J];现代养生;1996年12期 |
9 |
郑爱新;;线粒体与衰老研究进展[J];大理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
10 |
刘青杰,封江彬,陆雪;线粒体基因组及其在辐射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4年02期 |
11 |
闫华超,高岚;线粒体DNA遗传特性的研究新进展[J];生物技术;2003年06期 |
12 |
张莉,钱雨,顾福康;原生动物线粒体DNA的研究进展[J];动物学杂志;2004年04期 |
13 |
卜云,郑哲民,郭昆;五种真蝽(Pentatoma Olivier) mtDNA-COII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关系初探(半翅目:蝽科)[J];昆虫分类学报;2005年02期 |
14 |
李文强;张改生;汪奎;牛娜;潘栋梁;;小麦线粒体DNA的高效提取方法[J];遗传;2007年06期 |
15 |
于恩艳;张艺;马合木提·哈力克;;新疆塔吉克族人群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研究[J];生物技术;2007年05期 |
16 |
李青青;段焰青;李佛琳;李地艳;周汝敏;曹能;;线粒体基因在鳞翅目昆虫分子系统学中的研究进展[J];昆虫知识;2009年03期 |
17 |
乔卿梅;程茂高;原国辉;;蝗虫线粒体DNA(mtDNA)研究概况[J];河南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
18 |
李伟丰;唐侃;王湛军;唐绍清;;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的广西蜜柑大实蝇与日本蜜柑大实蝇的比较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09年S1期 |
19 |
孙俊,朱英国;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基础[J];遗传;1993年02期 |
20 |
张亚平,施立明;猕猴属中的基因流研究[J];遗传学报;199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