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主义对《我弥留之际》之影响研究
【摘要】: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弥留之际》创作于1929年,发表于1930年,是福克纳成熟时期的作品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然而,对于《我弥留之际》的创作是否受到弗洛伊德理论影响这一问题尚待探讨。
本文从弗洛伊德理论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入手,通过研究福克纳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我弥留之际》的主题和技巧,旨在探究《我弥留之际》的创作是否受到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
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福克纳的创作生涯、《我弥留之际》的主要内容以及国内外对该作品的研究概况并引出论题。第二章阐述了弗洛伊德的主要心理学理论并指出其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创作技巧的影响。在主题方面,主要表现为对恋母情结和生死主题的兴趣;在技巧方面,主要表现象征手法和意识流手法的应用。第三章通过研究福克纳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指出两个可能的接触到弗洛伊德主义的途径:席卷全美社会的弗洛伊德热潮;福克纳的良师益友,“美国的弗洛伊德主义者”——舍伍德·安德森对福克纳的间接影响。第四章具体到作品中,从主题和技巧两方面分析了《我弥留之际》中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契合之处。主题上,分析了《我弥留之际》表现了本德伦兄弟占有母亲的欲望及其俄狄浦斯情结的变体;艾迪一生对爱与欲的渴望;个人、道德以及传统的灭亡。技巧上,分析了象征手法含蓄的展现了人物的关系与欲望;意识流则反映了无意识中潜在的欲望。第五章作出结论,即从历史背景和作品德主题和技巧上都可以看到《我弥留之际》的创作受到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该作的丰富内涵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