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修身之学研究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也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他的学术研究领域涉及范围广泛,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哲学领域中,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梁启超宣扬进化哲学,认为天地万物一切都要变。在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人开始寻求一条新的路子,将思维转向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试图从这一理论出发,培育“新民”。因此,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民说”的文章,深刻地探讨了中国人的公德与私德的问题,将新民观点着眼于公德与私德的关系,他的修身之学就是在此时形成的。梁启超的修身思想以儒家的“内圣外王”和宋明时期的“心性论”为基础,他将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他认为中国人所缺失的是公德,而不是私德,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也过于强调个人私德。梁启超还对私德和公德的关系做了重新探讨,并指出无论为公德还是私德,均来源于人与人的交流需要,并引导人处理好其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私德与公德,非对待之名词,而相属之名词”,二者相辅相成。无私德则不能立,无公德则不能团。梁启超一再主张要复归于传统的原因就是培养一国之“新国民”,而培养“新民”的方法即在于“公私兼济”的修身之法,一曰克己慎独,二曰存养主敬,三曰省克应用。他回归传统的修身之学在当时受到了许多有志之士的认同,对当时的社会思想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今天仍有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综上所述,梁启超的修身哲学思想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无疑是进步的哲学思想,为当时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个人修养提升的思考,都值得后世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