Δ共振态存在于中子星内部可能性的探讨
【摘要】:中子星作为致密物质的天然实验室,一直是很多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一方面采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来研究Δ共振态在不同中子星物质(传统中子星物质、超子物质、K介子凝聚等)中的性质,研究Δ共振态对中子星粒子分布、质量-半径关系等方面性质的影响,进而证明Δ共振态可以存在于中子星的内部。另一方面,以弱相互作用理论为基础,研究Δ共振态对核子的直接URCA过程及中子星冷却过程的影响。最后,以脉冲星J1614-2230为例,研究Δ共振态对它的影响。结果表明,脉冲星J1614-2230的内核可以由传统中子星物质和Δ共振态构成,并且Δ~(-)和Δ~(0)粒子所占的比例可高达百分之三十。Δ共振态对冷却的影响较为复杂,它们能够降低中微子的发射率和发光度,但是在传统中子星物质中,Δ共振态加速中子星冷却。
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回顾中子星研究的发展历史,介绍中子星的性质,以及目前国内外对中子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第二章介绍基本的研究理论,分析Δ共振态存在于传统中子星物质及超子物质中的可能性,研究在这两种物质中Δ共振态对中子星微观及宏观性质的影响。
第三章给出Δ共振态可以出现在含反K介子凝聚中子星内部的依据。分析Δ共振态与反K介子互相影响的性质,并研究它们对中子星的影响。
第四章介绍中子星的冷却理论,并且讨论Δ共振态对核子的直接URCA过程、中微子发射率、中微子发光度、冷却曲线等方面的影响。
第五章研究Δ共振态存在于具体的中子星内部的情况(比如脉冲星J1614-2230),给出他们存在的径向范围、粒子数所占比例、冷却等性质。
|
|
|
|
1 |
Oliver De Peyer,郝建纲;拖动时空[J];世界科学;2000年12期 |
2 |
王永久;彭秋和;;具有磁荷和磁矩的中子星的引力性质(摘要)[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1984年01期 |
3 |
吴雪君,须重明;快旋转中子星的相对论场方程的数值解[J];中国科学A辑;1996年03期 |
4 |
;金是从哪里来的[J];科学课;2002年Z1期 |
5 |
;科技月历[J];中国青年科技;2005年08期 |
6 |
曲钦岳,汪珍如,赵家炳;夸克-反常中子星[J];中国科学A辑;1983年02期 |
7 |
张君毅,裴寿镛;核子“直接URCA”过程发生的条件和中子星的冷却机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8 |
谢贤;中子星被发现有强力磁场[J];飞碟探索;2003年05期 |
9 |
谢懿;;γ射线暴的一年[J];世界科学;2006年04期 |
10 |
徐仁新;;“双子”,中子与中子星——漫谈朗道与中子星[J];现代物理知识;2010年06期 |
11 |
曲钦岳;汪珍如;陆埮;罗辽复;;双星X射线源与中子星的自转减速[J];天文学报;1977年01期 |
12 |
戴子高,陆埮,彭秋和;中子星外壳层物理:Ⅰ.无磁场情形[J];天文学进展;1993年04期 |
13 |
张镇九;;中子星向夸克星发生相变的可能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1期 |
14 |
乔国俊,徐仁新;X射线脉冲星的理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
15 |
曲钦岳,汪珍如,张和祺;Her X-1的硬X射线谱线[J];自然杂志;1979年11期 |
16 |
陶必友,颜骏,胡诗可,邱孝明;大统一模型与中子星温度分布的研究[J];天文学报;1995年04期 |
17 |
王德焴,毛定一;磁化中子星发射线的激射不稳定性理论[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8年02期 |
18 |
戴子高,陆埮,彭秋和;中子星外壳层物理:Ⅱ.强磁场情形[J];天文学进展;1993年04期 |
19 |
;新中子星可能由恒星核演化[J];科学世界;2004年07期 |
20 |
李俊,沈刚,G.C.Hillhouse,孟杰;中子皮厚度与中子星半径[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5年01期 |
|
|
|
|
|
1 |
文德华;陈伟;刘良钢;;两种计算旋转中子星的性质方法的比较[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
2 |
李俊;沈刚;G.Hillhouse;孟杰;;中子皮厚度与中子星半径[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
3 |
张丰收;李文飞;;中子星静态性质的理论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
4 |
郑小平;;Cas A温度迅速下降与中子星冷却机制[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
5 |
李惕碚;;黑洞与中子星双星的区别[A];黑洞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
6 |
袁业飞;Prof.K.S.Cheng;Dr.T.Harko;;快速转动中子星的半解析方法[A];中国天文学会高能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
7 |
温海豹;L.S.KIsslinger;茅广军;;对中子星、奇异星和脉冲星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
8 |
岳鹏;申虹;;强磁场环境下中子星物质中的反K介子凝聚[A];第十三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
9 |
岳鹏;申虹;;强磁场环境下的中子星物质的性质[A];第十一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会暨第六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专题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6年 |
10 |
李文飞;陈列文;张丰收;;中子星中质子比例的密度依赖[A];Radioactive Nuclear Beam Phys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