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西京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
【摘要】:辽代西京地区位于辽朝的西部边陲,其中山后地区原属于中原政权所辖,后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献给辽朝。西京道北邻上京道,南与北宋交界,西和西夏相邻,东连接南京道和中京道,是辽境内通往北宋与西夏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特殊的军事战略地位。且其辖区内民族成分复杂,也是辽朝民族关系复杂和民族问题突出的地区。西京地区特殊的战略地位,主要指它的军事防御。辽朝在此建立了较为系统和大体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西京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主要是由以西南面招讨司为中心的“控夏”防御体系、以大同府为中心南御中原的防御体系以及倒塌岭节度使司构成。三个军事防御系统中倒塌岭节度使司是属西京地区与上京地区的一个缓冲地带,对西南面与西北面地区起到一个协防的作用。西南面招讨司及大同府是西京地区最主要的军事防御体系中心。辽朝统治者在西南面辖境设置边防机构,修建边防军、城,加强朝廷对该地区的统治与对外防御,契丹皇族与贵族掌控军事,辽朝最主要的部族军驻扎在这里,国家提供战马、兵器与舰船,主要在于防御西夏。而在西京的南面地区设置西京诸司,主要是加强各州县的城防,汉军以及两院部族军、宫卫骑军等分布在南面边境地区。此外充足的农牧产品和成熟的兵器制造业为军队提供了军需物资。西京地区的三个军事防御体系都有自己的机构、军队以及军需供应。辽代西京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城防设施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边防机构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各民族互相支持共同防御。西京地区是辽朝防御西夏的第一道屏障,减轻了南京地区对北宋防御的压力,促进了西京地区社会的发展。同时西京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与西北路以及南京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有一定的联系,共同守卫辽朝的边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