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但城乡发展处于严重不均衡状态。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收入仍然较低,农村需求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序幕。2003年后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国家发展战略从此由重点发展走向统筹发展,其中第一位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从2004年到2010年的7年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出7个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农村发展呈现难得的良好局面。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理城乡关系经验教训的重要战略决策,从2002年提出至今已近十年。到底什么是城乡统筹,怎样理解其内涵和基本内容?在具体实践中,国家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实践情况怎么样?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城乡统筹实践的效果?我们所生活的大连市情况又怎么样?带着这些疑问,本人选择了城乡统筹发展这一主题。
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很多。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许多比较成熟的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虽没有直接讲“城乡统筹’这一词,但其思想、主张已完全体现了城乡统筹的思想。马克思的城乡统筹思想更是丰富。国内的相关研究近几年来内容日益丰富,研究方法也不断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刚刚提出的几年,国内研究更多的是从我国城乡关系不协调导入,研究城乡统筹的背景、意义、内涵、影响因素、途径、思路等等。最近几年逐渐有一些人开始建立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地区实际,实证城乡统筹程度。另外,也有人研究国外(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乡统筹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启示,等等。总的说来,国内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数量不少,但理论研究成果较少,深度远远不够,结合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规律的研究较少,对城乡统筹的阶段性及不同阶段、不同目标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理论和政策、思路对策和实践脱节的现象普遍。
统筹城乡发展对目前的我国来说是一种创新性、试验性的探索,现有理论不系统,不成熟,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在此背景下,结合城乡统筹的实践,研究城乡统筹的成效并适时调整和校正,有利于深化对统筹城乡发展的认识,充实、完善已有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对城乡统筹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构建出一套较为合理的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测评大连市的城乡统筹程度;结合大连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实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这也是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本文是沿着为什么(背景研究)、是什么(关于城乡统筹的理论)、怎么样(实践及评价)、如何做(对策建议)的思路进行的。
本文的具体内容和结构安排如下: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导言,阐述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的内容和结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等内容。第二部分:关于城乡统筹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明确了关于城乡统筹的基础理论,包括城乡统筹的内涵、目标、内容要求及城乡统筹与一些相关概念的关系,然后比较系统地梳理和概括了国内外关于城乡统筹的研究(文献述评部分)和实践(国外部分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类,国内部分介绍了中央的七个一号文件和主要做法)。第三部分:城乡统筹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对指标体系进行初选、优化的基础上,根据城乡统筹对象的内涵和外延构建了两套(理想化的和现实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城乡统筹评价方法研究。首先介绍了几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是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并进行比较;然后介绍城乡统筹指标的赋权方法(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并运用这两种方法组合成一种新的确定权重的评价模型,即最优组合赋权模型;之后用这一最优组合赋权模型确定城乡统筹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用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法对城乡统筹进行分析评价。第五部分:大连市城乡统筹发展程度测度。运用第三、四部分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赋权,结合大连市2000—2010年的具体数据,计算出大连市的城乡统筹程度,据此得出基本结论:大连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程度整体呈现上升之势,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与大连市要建立全域城市化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第六部分:大连市城乡统筹发展程度的分析与评价。本部分首先从实践层面概括大连市城乡统筹的特点,结合第五部分的数据,具体分析了2000年到2010年大连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状况,分析其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实践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建立了两套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即理想化的和可操作的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2)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最优组合赋权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即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出两组指标权重,再以最小偏差平方和作为目标函数,用最优组合赋权模型将两组权重组合成最终权重,这样得到的权重既能够充分体现指标自身价值的重要性,而且能够体现各指标在具体的被评价对象上的实际观察值,可以优劣互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最后结合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模型对城乡统筹状况做出评价。(3)对2000—2010年间的大连市城乡统筹发展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原始数据除了来自相关统计年鉴,许多指标是来自国家统计局大连调查队农村处和城镇住户处所提供的基础原始数据计算得到。基于这些翔实的数据,本研究计算出了反映大连市城乡统筹程度的数据,据此得出结论:近十一年来大连市城乡统筹综合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本文具体分析了呈此走势的原因以及大连市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联系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结合具体的地域进行城乡统筹问题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整体的视角探讨城乡统筹问题,统筹程度的测评在本文中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问题和对策分析也就具有了研究的基础和实际意义。
|
|
|
|
1 |
吉居用;张继录;;科技成果评奖方法[J];科学管理研究;1983年05期 |
2 |
范晓红;浅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港口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J];港口科技动态;1996年07期 |
3 |
魏大鹏,许素琴;企业投资项目微观运行环境的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7年08期 |
4 |
王淑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有制结构评价指标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5 |
陈红儿;陈刚;;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05期 |
6 |
雷毅克;谈经济责任审计应关注的问题[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7 |
徐北妮;AHP法在多视角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8 |
曹玉俊;企业ERP应用水平评价指标设计[J];电子商务世界;2003年07期 |
9 |
袁道焰;王博武;;用模糊数学方法对产品开发方案进行综合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5期 |
10 |
李星群,廖荣华;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自然保护区为例[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11 |
唐毅,陈能华;信息的经济效益及测定[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年06期 |
12 |
程志超,马涛;学习型企业的经济指标评价体系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
13 |
高郢,毛海军,程日盛;仓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J];物流技术;2005年07期 |
14 |
;明确发展目标加快实现浙江省农村水利现代化[J];中国水利;2005年15期 |
15 |
周晓琦,张锦,蔡银燕;区域物流中心系统规划的分析与聚类[J];物流技术;2005年08期 |
16 |
蔡树堂,韩福明,刘忠生;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与H省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分析——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及模型建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年03期 |
17 |
曹强;论多维度盈利质量评价[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8 |
刘慧,路正南;我国房地产泡沫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5年30期 |
19 |
张超,高敏华,黄昭权,都伟新;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建立及方法应用[J];资源.产业;2005年05期 |
20 |
张超,高敏华,黄昭权;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建立及方法应用[J];国土资源导刊;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