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动态能力生成机理研究

赵永杰  
【摘要】:动态能力理论是在动荡复杂的竞争条件下,为解决企业持续发展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战略前沿。处于经济转型、技术变革、全球竞争、产业升级交错过程中的当代中国企业面临着更多的环境动态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不断地开发和培育与环境变化相匹配的动态能力已成为未来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动态能力概念内涵、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的探讨,其中动态能力形成机制的研究是动态能力理论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是动态能力理论能否有效指导企业开发和提升动态能力的关键。现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组织内部视角,主要观点包括:动态能力的形成是由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位势和历史发展路径所决定的;学习机制引导与塑造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即为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动态能力形成过程即为企业形成技术轨道和技术范式的过程等。二是环境视角,主要是从“本地生产系统”的角度考察企业动态能力和环境影响因素的关系,源于一些学者从网络嵌入性视角考察企业动态能力的尝试。近年来,上述两种观点开始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如一些学者提出动态能力生成的自组织理论,把动态能力的形成视为一个与环境相适应的自组织过程。但是总体上看对动态能力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现有的分析框架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因此不能较为全面地解释动态能力的本质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和重新配置内部与外部能力来适应快速变动环境的能力”,研究其生成机理应该体现这一内外结合的特征。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主体,他们介于市场与企业组织之间,是信息的集中者和决策的制定者,只有他们才能凭借其独特的地位和企业家精神,根据企业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筛选、组合、重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但是现有对动态能力生成过程的研究中普遍存在企业家缺位现象,这一状况妨碍了人们对动态能力生成过程认识的深化。 系统动力学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本质上是一种从整体出发强调系统思考的研究模式和分析方法。本文认为缺少系统的研究视角是造成动态能力现有研究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尝试引入这一分析视角,在一个系统思考的框架内深入探讨动态能力的生成机理,目的在于打开动态能力生成的“黑箱”,为破解企业能力演化中的两难困境,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是提出动态能力生成的分析框架。 动态能力理论是对核心能力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它产生于动荡复杂的竞争条件下,以增强企业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为目的,聚焦于核心刚性的克服,被认为是动态环境下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但是以往对动态能力的分析主要将其界定为一种持续的战略变革能力或改变惯例的惯例,虽然强调其动态性,但是却不具有直接可考查性,因而不能很好地解释其形成的过程,无法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实践。组织即兴概念的引入使得我们可以用可考核的具体指标考查企业的组织即兴水平,并据此推断其动态能力,因此为动态能力生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从系统演进的视角提出一个由“企业家精神-组织即兴-动态能力”构成的动态能力生成的分析框架,从而从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角度解释了动态能力的生成过程。 二是分析动态能力生成的内在机理。 在上述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以快速战略调整能力和快速战略执行能力作为两个可考核的具体指标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组织即兴水平,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描述了动态能力生成的系统动力机制。 在本文提出的动态能力生成的理论框架中,动态能力的生成过程是由战略期间快速战略调整能力、运营期间快速战略执行能力两个增强环路构成的。增强环路有两种行为方式:要么是恶性循环,要么是良性循环。具体表现为恶性循环还是良性循环取决于环路的触发方式。系统思考发现:企业家精神是上述系统中系统要素的激活机制,也是系统结构中的“高杠杆解”。本文界定了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不同层面的企业家精神,进而对三个层面企业家精神激活系统要素、催生动态能力的内在机理展开具体分析,使本文的理论框架建立在科学的逻辑基础之上。 三是分析动态能力生成的控制机理。 由于过程悖论的存在,研究动态能力的生成机理不仅需要考虑动力来源,还要研究控制机理。本研究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揭示了过程悖论产生的内在机理,为更深入认识过程悖论和动态能力的控制机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调整时点的识别机制,为破解过程悖和分析动态能力控制机理提出思路。 四是提出基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动态能力策略 本部分属于对策性研究,深入探讨了通过企业家精神培育促进动态能力生成的动态能力构建策略,为企业动态能力的开发和提升提供指导和借鉴。首先从系统协同的视角构建了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分析框架,然后深入分析了个体层面企业家精神的来源、企业家精神的扩散机理和动态传承机制。 五是运用比较案例研究方法对本文提出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本文通过对苹果公司、丰田汽车公司、联想集团、海尔集团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五个典型企业的案例考察,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检验了本文提出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并且对本研究获得的重要结论做出总结,阐述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之所在,分析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一是在一个系统思考的框架内分析了企业动态能力的生成与控制机理。 企业动态能力的生成过程是一个能力与环境不断匹配的过程,具有动态复杂系统的特征。本文将系统动力学方法运用于动态能力生成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由关系链条“企业家精神-组织即兴-动态能力”构成的企业动态能力生成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动态能力的生成和控制机理,以打开动态能力生成的“黑箱”,破解企业能力演化中的两难困境,丰富和推进了动态能力的理论研究进展。 二是将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结合起来分析了企业动态能力的生成机理。 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重新配置内外部能力来适应快速变动环境的能力”,只有将企业内外部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认识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深入理解动态能力的生成机理。然而现有对动态能力的研究缺少内外部结合的视角,导致对动态能力的生成缺少系统性认识。系统思考发现:企业家精神是动态能力生成过程中系统要素的激活机制。本文尝试以企业家精神为分析起点,将个体、组织和社会网络三个层面结合起来,系统地解析其激活系统要素、促进动态能力的生成的内在机理。 三是提出了基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动态能力策略。 本文从系统协同的视角构建了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分析框架,然后深入分析了企业家精神的来源、扩散机理和动态传承机制,为企业动态能力培育和提升提出了一条可操作性路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亢腾;;基于战略性并购的银行业“VILOR”模型分析[J];会计研究;2010年12期
2 焦豪;崔瑜;;基于企业家决策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激活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04期
3 刘传;;世纪末回眸中国企业家[J];公民导刊;2000年12期
4 石滋宜;企业家精神与危机管理[J];中国电子商务;2002年09期
5 周志强,孟庆红;产权安排与企业家精神[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汪岩桥;论企业家精神的系统模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视窗[J];新经济杂志;2006年04期
8 方明月;;企业长青的路径及其整合[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年07期
9 黄海东;;企业利润与企业家精神[J];中小企业科技;2006年11期
10 王宇梅;;自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6年05期
11 韩志勇;兰玉杰;;产权明晰是企业家精神发挥的保障[J];现代企业;2006年12期
12 吴晓波;;2005年我难忘的九本书[J];中外管理;2006年01期
13 余静波;;以企业家精神推进“两创”战略的实施[J];今日浙江;2008年07期
14 许贵阳;;浅议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经营管理者;2008年11期
15 从玉华;;危险时刻:中国富豪形象集体崩溃的背后[J];名人传记(财富人物);2009年02期
16 从玉华;;中国富豪形象崩溃背后[J];华人世界;2009年01期
17 刘晓毅;;危机时刻:从浙商看闽商[J];福建轻纺;2009年04期
18 德拉·布拉德肖;章晴;;INSEAD的企业家精神[J];连锁特许;2009年09期
19 韩凤晶;谭旭红;石春生;;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动态核心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20 王则柯;;企业家精神的若干组成[J];珠江经济;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寒松;徐向艺;;家族企业企业家精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尹丽萍;;基于动态能力双过程-两阶段模型的案例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巩见刚;董小英;张娜;;高层领导企业家精神与信息化成功——以华为公司的信息化推进过程为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植根民族传统文化培育企业家精神——在2007企业家精神论坛上的讲话[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8年第1期(许嘉璐会长文化论谈专辑)[C];2008年
5 张海刚;;打造企业家精神 推进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上册[C];2009年
6 黄振雷;吴淑娥;刘学;;企业的动态能力观:回顾和研究建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蔡树堂;;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的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王敏;;企业家精神对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A];浙商研究2011[C];2011年
9 白景坤;顾飞;;动态能力生成的整合研究:惯例演化、战略更新及其组织嵌入[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楼明;;在西进中升华——企业西进中的企业家精神[A];与时俱进创伟业——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杰;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动态能力生成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欧雪银;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葛遵峰;战略领导行为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陈建校;物流企业动态能力形成机理与管理策略[D];长安大学;2010年
5 胥家硕;动态能力、制度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沈克慧;知识整合视角下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陈勇;关系学习和动态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焦豪;企业动态能力绩效机制及其多层次影响要素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张凤海;动态能力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辛晴;知识网络对企业创新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兵;论两个根本性转变中企业家精神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丹;论当代中国企业家道德价值观及其建设[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冬梅;论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4 宋洪霞;大学生创业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文龙;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杨洁珊;企业家社会责任导向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7 于卓;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家精神激励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罗鹏飞;具备怎样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个人更倾向于从事自我雇佣以及更易于在自我雇佣中取得成功[D];浙江大学;2004年
9 许媛媛;基于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发展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10 乐怡婷;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企业家创新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勇;企业家精神何以缺失[N];发展导报;2002年
2 刘迎秋(本文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是什么[N];发展导报;2002年
3 经济视点报首席记者 李中海 整理;吴晓波领衔嘉宾论道2010河南财经年会论坛现场精彩纷呈[N];经济视点报;2011年
4 周其仁;新经济下的企业家精神[N];中国企业报;2000年
5 沧浪 辛志勇;企业家精神的灵魂是创新[N];吉林日报;2004年
6 王曙光;企业家精神靠什么支撑?[N];中国信息报;2001年
7 高鹤君;做企业要有企业家精神[N];经济参考报;2007年
8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家协会执行副会长 冯并;发扬企业家精神应对未来挑战[N];中国企业报;2009年
9 记者 刘茂颖;以创业英雄的实在行动弘扬企业家精神[N];重庆日报;2009年
10 J Gregory Dees 翻译 Julie Zhang;培育社会企业家精神是中国向世界显示影响力的黄金契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