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非营利组织联盟的形成过程与风险治理
【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创造财富,还要对其他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履行责任,具体包括:产品质量责任、员工权益保护、债权人利益保护、供应商责任、环境保护责任和社会公益责任等。随着该理论的普及,企业不再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是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社会贡献,在公益领域更是有不俗的表现。企业的公益行为除了与非营利组织合作外,还经常以内部化的方式开展,而且后者的比例正在快速提高。然而,与企业日益积极的公益行为相比,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由于自身管理建设存在诸多不完善,且风险意识薄弱,公益组织在经营效率、服务效果、社会形象和品牌建设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面对企业的合作邀请时,非营利组织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和风险治理方案。如何协调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差异和利益冲突,有效防范合作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并促进联盟使命的达成是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博弈论思维和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企业主导下联盟的形成过程和决策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索非营利组织的风险治理途径。据此,本文主要分成六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部分。本部分提出所研究的问题,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结构。第二部分:文献综述。本部分概述了国内外关于企业公益和非营利组织跨部门联盟的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结果的借鉴意义和不足之处。第三部分:研究框架和模型构建。本部分对相关概念作出界定,描述联盟的动态博弈过程,引出企业公益决策的影响因素和非营利组织的决策机制,进而形成全文的研究框架。第四部分:企业公益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本部分从三个方面分析企业公益决策的影响因素:企业的专业能力、外部环境和成本投入。在对三个因素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100家世界500强企业作为样本,构建企业公益行为数据库,对理论进行验证,最终归纳出企业与非营利组织联盟的资源组合方式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引力因素。第五部分: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决策及风险治理。本部分对非营利组织的决策环节进行讨论,分析不同组员组合方式下的联盟风险:企业风险、非营利组织风险和其他风险。然后,从风险治理和组织建设的角度探索非营利组织的风险治理对策。第六部分:结论部分。本部分总结全文的研究结果,指出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本文验证了专业能力、外部环境和成本投入对企业公益行为方式的影响。同时,归纳出企业-非营利组织联盟的三种资源组合方式和非营利组织的三种引力:专业性、网络性和权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从风险治理和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的角度探索联盟风险治理途径,提出了正式治理、非正式治理和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