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范式中的人性结构
【摘要】: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人,管理作为一种能动的实践活动更是如此,对人性本质的认识是管理实践进步和管理思想演化的基础。自现代管理学之父泰罗开创科学管理制度以来,对人性认识曾有“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诸多假设理论,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和基本设定反映了管理思想演变发展过程,管理理论体系在对人性认识差异的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的管理理论、原则与方法。在科学哲学层面的理解差异将理论建构导向不同方向,影响着对管理本质问题的认知与研究。现代管理学沿袭泰罗制所确立的理性逻辑,在批判与继承中逐渐形成了以提升效率为终极目的的科学主义范式和以完善人性为终极追求的人文主义范式,工具理性的强势僭越挤占了价值因素在管理研究中的应有空间,情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被忽视于观察研究视野之外。本文着眼于考察人性假设这一理论预设的基本前提在研究的逻辑起点上是否是完整且真实的,力图克服片面孤立地截取人性中某个片段作为不同理论范式预设的方法缺陷,重新审视浸润于本土文化情境中的人性思想,希望将“重新理解人”作为中国式管理的逻辑新起点。本文通过梳理管理范式理论、后现代管理思想、东西方现有人性假设理论的研究,从理性分化和人性复归两个角度阐释范式分裂背后的人性根源,提出具有多维度的人性结构,进而在人性结构的不同维度上拓展本土管理学情境化研究的理论方向。首先,本文分析了人性中的理性因素逐渐出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涵分化,管理学接纳工具理性作为主导逻辑,成为范式分裂在人性层面上的重要渊源。再从人性假设本身发展趋势转向、本土文化传统对人性的辩证认识以及广泛影响社会科学领域的后现代主义对人性的解构等三个方面论证人文维度复归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内在趋势。其次,综合西方从“理性—感性”二元对立、东方从价值论认知人性的视角,提出相对完整的人性结构可以由“感性-理性-德性-心性”四个维度构成,代表管理的不同属性特征,四维度间均衡发展,展示了管理应当选择“技术与理性”系统与“价值与意义”系统并行发展的范式整合路径,以人文价值统御管理研究才能斧正理性偏执的偏差。最后,在人性结构的多维度上拓展出融合理性精神与人文思想以实现对人性的全面开发;重视德性维度,重塑伦理本位的社会传统,伦理系统通过主体的德性内化实现人性“至善”目的;重视心性力量,激发人性中追求“真善美”的力量,管理由外在约束转化为以“内律”式心智成长等上述三个具有中国式管理精神内涵的理论方向。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方面,从多维度的结构视角重新认识了多元丰富的人性,尝试以更具本土文化特色与西方哲学认知相结合的人性结构代替人性假设,为重视非理性因素、整合范式研究提供人性基础;另一方面,开发后现代管理思想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旨趣相同之处,发掘本土意义体系下的卓越管理思想;也为一线管理者提供一个检视管理行为的初级框架,反思在履行管理职能中是否存在违背伦理、抑制人性的行为。本文研究的不足在于原始数据资料的收集与处理与实际情况的相符情况,也仅在哲学抽象层面搭建一个初级框架。最后,本文仅仅是一家之作,学术界对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属性的基础研究相对较少,受到笔者文化功底及学术水平的限制,行文中也存在论述瑕疵。本文研究展望主要表现在,进一步探究人性本质与管理属性关系的问题,拓展人性结构的其他构成维度,丰富对多元人性的情境化认识。此外,理论研究的不足可以通过企业管理实践的定量研究来进一步丰富,给予本文有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