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知行观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大力倡导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他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提到“知信行统一”。“知信行统一”是习近平知行观的核心内容,是中国传统知行观和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有机融合。深入研究习近平知行观及其现实意义,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价值,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思想理论和观点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知行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从“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到“知行合一”的发展,经历了先秦诸子,明代程颐、朱熹、王阳明,清初王夫之的讨论,通过对“知”的来源、“知”与“行”孰先孰后和孰轻孰重的对比和阐述,逐步形成了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核心的知行观。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思想充分认识到“行”的重要性并注重道德理念层面的“知行合一”,但是,也具有唯心主义倾向、实践的主体模糊和“知”与“行”辩证关系不明确的缺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知行关系体现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认识指导实践,认识的正确与否是实践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这种在认识论层面对知行关系的阐述,在毛泽东思想中得到进一步完善,毛泽东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从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出发,对“知”与“行”的定义与范畴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知行观,纠正了实践的主体和“知”与“行”的辩证关系问题,并提出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的科学论断。习近平的知行观则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传统知行观和毛泽东知行观,形成了以“知信行统一”为核心的知行观,主要内容是“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三个方面。三个方面具有逻辑整体性,通过“信”达到“促”的效果,通过“自觉”实现“信”,在实践主体“思”的基础上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就是“知信行统一”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习近平知行观对中国传统知行观和毛泽东知行观的创新性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充分重视实践主体的能动性;二是深化了实践概念的内涵以及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三是把知行观拓展到治国理政视野中。习近平知行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一是在“知”的方面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以及将文化自觉转化为文化自信;二是在“信”的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与认同以及引领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三是在“行”的方面推进党的建设,完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践行群众路线。习近平的知行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思维特征的具体体现,为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百年”计划、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