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文化、创业活动与地区经济增长
【摘要】:创业是指特定的个体发现并抓住创造新产品或新服务机会的过程,新企业或新组织的创建是其主要标志。李克强总理2014年提出,希望在中国960万平方千米大地上掀起新一轮“大众创业”和“草根创业”浪潮。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对进一步激发创业活力提出新要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造有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改革开放为契机,最大程度地在全社会释放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如何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对实现稳定就业和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普遍认识到新建企业和创业活动对拉动就业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然而,直接研究创业活动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往往存在内生性问题,即,到底是创业推动增长还是增长促进创业。为解决创业活动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拟采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私营工商业产值作为工具变量,同时考察历史上各地私营企业基础作为一种当地的文化因素是否会对几十年后的创业活动产生影响。具体地说,本文利用我国1995-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证明创业活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现有研究认为,创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因素会影响若干年后的创业活动,并可进一步解释地区经济增长差异。也即,创业文化较为薄弱的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创业活动较为不活跃。比如,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东北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差距拉大,形成了独特的“东北现象”,本文将针对这一现象从创业文化角度进行解释。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创业文化和创业活动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论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理论与文献综述,共分为两小节,分别介绍地区创业文化、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以及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变量选取、数据描述与模型构建,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介绍本文工具变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及本文的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并介绍本文创业衡量指标的计算,以及构建起本文创业文化、创业活动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模型;第四部分为实证部分,包括基准结果展示、影响机制分析、异质性分析以及稳健性检验;第五部分是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从创业文化和创业活动角度,提出促进经济增长和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相关建议。借鉴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建立的创业活动衡量指标,本文验证了创业活动对各省经济的正向影响以及创业活动通过拉动就业、促进社会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第一,创业文化作为持续存在的规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到多年后的创业活动,缺乏创业文化的地区,创业活动不活跃。尽管经济体制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民营经济一度消亡,但是创业文化对其40年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创业活动仍然具有影响。第二,创业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各地区经济增长,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生正向影响。第三,创业活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拉动就业以及促进社会创新水平和技术进步两个途径实现。第四,在我国,创业活动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东北三省的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