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理论与实证分析——以欠发达地区为例
【摘要】: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以经济发展为指导思想的传统生产方式逐渐被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的新生产方式所取代。进而如何对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测度成了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又一个前沿课题。
改变传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宏观角度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通过综合评价找出区域间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差距;微观角度即从社会生产主体和社会消费主体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来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影响指标体系的测度,比较详尽的反映影响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因子。
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研究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从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短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的严重程度来讲,欠发达地区对它的需求迫切程度则要比发达地区高,广大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程度更严重——大部分资源在发达地区资本的掠夺性开采中被耗竭,对这些地区来说,他们不仅面临传统发展的问题,而且也面临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欠发达地区作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的实证研究。
本文所界定的我国欠发达地区为中部——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和西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和广西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所以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并作为研究对象,一是由于这两个地区具有欠发达地区的基本特征;二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为开发的对象,而中部地区在这个战略中是桥梁,二者相互依托。
通过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得出影响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1.产业结构不合理;2.资金、技术的匮乏;3.资源利用不合理;4.基础设施不完善;5.观念落伍,市场意识缺乏.。